李鋒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佈的2017年上半年各項經濟數據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初步顯現。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8%,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3.1%,呈現出增長平穩、就業向好、物價穩定、供給質量與效益提升、需求結構優化的良好趨勢,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進一步增多,發展績效超出各界預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2015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一年多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減少了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更重要的是將更多的資源配置到創新型生產活動中去,創業創新條件不斷改善,推動各類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國際機構紛上調中國經濟預期
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1.5%和22.3%,遠高於全部投資增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8%和13.1%,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9和6.2個百分點,較上年全年分別上升0.3和2.3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新興工業產品均保持了快速增長,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成長。OECD今年6月份發佈的《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在生產率提升方面效果顯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活力。過去,我國主要是通過刺激出口、加大投資、鼓勵消費等方式來擴大總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關注中長期發展,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重點從產業、企業着手加強供給側管理,通過鼓勵企業創新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從投資結構看,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長7.2%,比上年同期加快4.4個百分點,企業家精神被進一步激活,市場活力初步顯現。從新登記企業數量看,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291萬戶,同比增長11.1%,在2014年3月1日之前,全國每天新設企業是6,900餘戶,今年上半年每天新設企業1.6萬戶。
從企業效益看,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6,337.5億元,同比增長22%,增幅較去年同期高出13.8個百分點,企業盈利能力顯著改善,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從進出口增速看,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3.1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9.6%;其中,出口增長15%,進口增長25.7%。從市場預期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今年6月份為51.7,比上個月份提高了0.5個百分點,已經連續11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今年6月份為54.9,比上個月提高了0.4個百分點,連續9個月保持在54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經合組織等機構紛紛上調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值。
「三去一降一補」取得顯著進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機制。隨着我國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結構性問題不斷出現,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發展短板日益凸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地協調了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重大關係,促進了產業優化重組,增加了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機制。在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同時,鞏固和厚植了原有優勢,培育和發展了新的優勢,指明了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和着力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補」五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去產能方面,上半年鋼鐵、煤炭去產能完成當年任務的100%和74%,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在去庫存方面,今年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9.6%。在去槓桿方面,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測算,金融部門的槓桿率2017年第一季度末較2016年末下降約1個百分點。在降成本方面,2017年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62元,同比減少0.04元。在補短板方面,上半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教育等「短板」領域的投資同比增速,均快於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總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關鍵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全球經濟並未走出長期停滯困局,國內各類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堅定不移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切實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