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文山字水樂春風: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2017-09-01
■中國人一直有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的傳統。資料圖片■中國人一直有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的傳統。資料圖片

■雨亭 剛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所謂「必也正名乎」!本欄定名為《文山字水樂春風》,當然有時是文字山水一番,但取意在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論語.雍也》)。本欄並非旅遊專篇,更非一般帶人去遊山玩水的「旅遊攻略」,若有讀者以為可跟着我的專欄而去找到哪裡可玩樂、可享受視聽之娛、或可有美食介紹。對不起!可能會令你們失望了。

遊山玩水本是我的心願,「文山字水」只是要寫出我的心聲而已。孔子曾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是指有智慧的人喜愛水,而道德高尚的人喜愛山。在古代哲人看來,水是天地萬物之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物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而山是「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雲道風,愾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韓詩外傳》)

非因山高 而是無私

子張就曾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着泰山說,它巍然聳立着,是多麼高啊!子張跟着問,是否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呢?這與仁有什麼關係呢?孔子答道:就在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長着,鳥獸繁殖着,財富和人們所用的東西也由此生產着。

孔子的意思,仁者所「樂」之山不是單靠形體高大,雄偉壯麗,而是因產了財物卻並不認為是私有的,人們都可以來採用的。還有風雲雨露從山中而出,通達於天地之間,滋潤萬物生長,百姓可賴之而享用。這就是仁者特別喜歡山的原因。故顯示出「仁者」的內蘊,更是厚德載物,高尚無私。

利用水流 欣賞流水

水不僅能供人畜飲用、滋潤灌溉萬物,江河湖泊也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水流靈活,順流者能送人千里遠。故有智慧的人會懂得利用水流水勢,也會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使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山水亦能為人類提供賞心悅目的精神食糧,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的傳統,做到「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這是一種人生價值取向,現在也形成了一種旅遊文化觀。我既非仁者,更非智者,可喜的,我「樂」的是「化雨春風」。今年,我剛退休,過去的四十年,不斷將詩書學問授予門生弟子,現沒再春風化雨了嗎?當然不是,只是再從「低」做起,「俯首甘為孺子牛」,將學問授予孫兒、孫女。

每天早上,拖着孫女的小手,唱着兒歌,指點着花鳥蟲魚,蹦蹦跳跳地上幼兒園,比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是生活得更有意義嗎?當然,各人自有不同的生活態度,不用別人全都認同。我只覺得這並非??覽各地名勝風光、品嚐異國特色美食可比。那份恬靜、幸福、美滿,亦非別人可以領略。所以,有人選擇要去看飛泉瀑布、要去看崇山峻嶺,而我只選擇兒歌輕唱。路過公園時,指着一草一木,告訴小孫女:「萬物皆有情。」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