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匯保衛戰告終 人民幣漲勢放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昨天確認,已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和對境外金融機構境內存放執行正常準備金率的政策,將外匯風險準備金徵收比例從20%降為零,並不再對境外人民幣參加行和清算行在境內的CNH存款收取存款準備金。專家表示,此舉是內地結售匯市場管理回歸常態的一個正常步驟,標誌着過去兩年的外匯保衛戰告一段落,預計過去兩年實行的外匯干預政策將逐步退出,人民幣國際化的限制措施也將有所鬆動。
同時,有分析師認為,此舉釋放了央行不願意人民幣過快升值的信號,或可有效放緩近期的猛漲勢頭,同時也可避免直接入市干預。
受此監管政策調整影響,雖然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錄得11連升並升破6.50元,但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早盤即大跌逾500點,官方收盤價報6.5239,較上日的6.4617大跌0.95%或622基點。離岸人民幣也曾大跌300點,破6.53關口。
需調整宏觀審慎措施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稱,這兩項政策都是在前兩年人民幣匯率出現波動、資本流動呈現一定順周期性的背景下出台的宏觀審慎管理措施,考慮到當前市場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上述兩項政策有必要進行調整。
2015年「811」匯改後,市場對人民幣仍有濃厚的貶值預期。反映到遠期結售匯市場,當年8月的遠期售匯簽約規模飆升至789億美元,淨結匯負679億美元,幾乎是2015年上半年遠期結售匯逆差規模之和,加大人民幣貶值壓力。在此背景下,央行下發《關於加強遠期售匯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要求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暫定為20%。銀行當然是要將成本轉嫁給客戶的,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直接令企業的每一美元遠期購匯成本提高了大約200個基點,也就是0.02元人民幣。
專家:央行或續推組合拳
外匯專家韓會師表示,時隔2年央行一次性下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至零,是結售匯政策回歸常態的一個正常步驟而已,對抑制人民幣升值可能直接作用不大。一方面,內地企業總體上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的意願並不強,遠期購匯成本下降0.02元人民幣,不見得會明顯刺激企業的遠期購匯需求;另一方面,當前市場人民幣貶值預期已經明顯淡化,投機者也沒有利用遠期購匯進行投機的動機。
但韓會師認為,央行此舉向市場傳遞出政策信號,市場單邊做多人民幣的情緒將趨於謹慎。如果央行確實有意減緩人民幣升值節奏,那麼後續有可能繼續推出組合拳。
興業證券王涵也認為,未來外匯市場的干預政策可能逐步退出,一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部分政策也可能鬆動。比如,放鬆跨境人民幣購售業務的審查力度,境內代理行在銀行間市場自由平盤,取消跨境同業存款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