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李月成:找準山地脫貧路

2017-09-14
■扶貧是李月成的責任和使命。      香港文匯報貴州傳真■扶貧是李月成的責任和使命。 香港文匯報貴州傳真

之所以關注到周運平,部分是因為他曾經辦起一個砂石廠,後因雙江河漲水沖毀砂石廠,讓他「一夜回到解放前」,更多是因為他早年失去右臂,連家裡的田也沒能力種,現在靠養雞又重新「活」了過來。但香港文匯報記者關注的並非周運平的故事,而是被它透露出來的一個明確信息所吸引。即在貴州省政協秘書長李月成主推的「1244」 產業扶貧模式裡,精準脫貧可以到戶,甚至可以覆蓋像周運平一樣的、過去連田也沒有能力種的輕度殘疾人。■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周亞明 貴州報道

李月成主推的「1244」核心價值,或許首先就在於其「低門檻」。事實正是如此,香港文匯報記者親自到訪的廈格村,到去年還有55戶貧困戶共計188人。政協駐村幹部到來後,將貧困戶分為三類。第一類,11戶11人完全喪失勞力,列入政策「兜底」即養起來;第二類25戶,已有比養雞下蛋更好的賺錢門道;第三類19戶即類似「386199部隊」,全部參加了綠殼蛋雞養殖。如果說,在精準脫貧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那麼,現在的貴州廈格村,就是「一個也沒有少」 。

人力資源反哺農村

作為一種被今天的貴州普遍推行的扶貧機制,「掛幫」到戶在每個部門和系統或許會有所不同。在貴州省政協機關,這個機制簡稱「541」加1帶3,即廳級領導需直接「掛幫」5戶,處級領導直接「掛幫」4戶,一般幹部「掛幫」1戶。與村民蘭煥珍有「掛幫」關係的,就包括肇興鎮的政法委書記賀斌,還有李月成和省政協下派的駐村幹部楊華。

蘭煥珍的「關係網」,還包括「1帶3」的村支書嬴文修。作為養雞先富的帶頭人,嬴支書還要負責帶動包括蘭煥珍在內的3戶貧困戶脫貧。

在此前舉行的一場抓黨建、促脫貧的專項考察和理論研討會上,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解安,以他多年在福建試點的經驗,指出農村最缺的發展要素,其實還是人力資源。因此,在脫貧攻堅這場被貴州稱為輸不起的戰爭中,他力主人力資源反哺農村。貴州省政協機關的「541」加1帶3,與解安的主張遙相呼應,殊途同歸。

養殖基地與村寨隔離

岑洛山作為廈格村的綠殼蛋雞養殖基地,規劃面積720畝。其中,一期120畝,消毒房、水、電、生產步道、辦公用房、飼料加工作坊等,有序佈局。作為基地的主體,這裡建有標準化雞舍48個,養殖蛋雞10,000羽。從去年5月開建至今,下蛋20萬枚,銷售收入共計24萬元(人民幣,下同)。

岑洛山離廈格村的寨子,騎摩托車要約20分鐘,和省政協在黎平縣的其它四個基地一樣,地點都是李月成親自選定,就是要和寨子隔離開來,以防可能出現的疫情。

來到岑洛山,就明白了李月成主推的 「1244」工程的全部內涵:第一,就是綠殼蛋雞養殖這個產業;第二,即每戶2個雞舍,內養400隻雞,年村收入4萬元。

顯然,這裡的所謂產業到戶,是指每戶在山上有兩個雞舍,以及400隻雞,不能機械地理解為把雞養在自家院子裡。

「為什麼是400隻?」李月成說, 「400是一個臨界點。少了,達不到一年收入4萬元的目標;多了,會超出每戶人家的能力。多到請人來養,就不划算了。」

「一改革」和「八到戶」

李月成用「1244」來表述他主推的產業扶貧模式,用「一改革」和「八到戶」來歸納他扶貧的方式和方法。

「八到戶」的完整表述是,一是要抓好項目扶持到戶,二是幹部「幫扶」到戶,三是技術扶持到戶,四是能人扶持到戶,五是資金扶持到戶,六是市場扶持到戶,七是價格扶持到戶,八是品牌意識灌輸到戶。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意識灌輸到戶。李月成提出,抓農產品最重要就是要抓品牌、品種、品質,「我們要努力打造貴州黎平肇興綠殼雞蛋品牌。我們要讓每個貧困戶都有品牌意識,要堅持原生態,用茅草棚養,堅持在荒山野嶺山坡上、樹林下養殖,才能保證好的品質,創造自己的品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