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會代表性不足,是學生會自己也知道的事,所以在某些議題上,學生會亦有嘗試藉「公投」去取得更大授權,但可惜回應度依然偏低,如意算盤未能打響。
其中,2014年多所院校學生會因政改問題發動「罷課」,聲稱要爭取「公民提名」,但其實科技大學學生會在該年曾經舉辦「公投」,要求同學在2017年特首選舉必須有「公民提名」及特首選舉的提名委員會須「一人一票」產生表態,結果兩個議案都因為投票人數不足,未達18%會員人數的門檻,故未能通過。類似事件反覆證明,學生會的代表性確實有待商榷。
除了科大學生會曾遇上「公投」不夠人響應的窘況,中大學生會去年就「特首校監制」和「增加校董會民選教職員學生代表比例」等議案舉行投票,同樣都出現投票率不足的情況,但最終他們臨時增加票站,更先後三次「加時」,包括最後還要「再再補時」30分鐘,至投票率達到有效門檻終肯收手,被不少同學揶揄做法「核突」。
浸會大學學生會去年也就「特首校監制」等議題去做「公投」,但4日投票下來,投票率僅得12.7%。
中大自發「公投」被阻
除了學生會自己搞「公投」的議案不論支持率和回應度都罕見同學積極回應,中大更曾出現學生自發「公投」被阻的情況。今年初曾有一批中大本科生發起校園聯署,要求以「全民公投」方式表決罷免新亞書院學生會民選代表、激進「本土派」的周竪峰等3項議案,獲得1,639個聯署支持,但竟有五六百名聯署學生的資料被指「未能成功核實」。
中大學生會司法委員會「原訟庭」其後更突然批出「緊急禁制令」,禁制再進行相關程序,被同學質疑是「當權者」為保權位而出招阻撓、踐踏民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