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紓緩青年困惑還看青年政策

2017-09-26

顏汶羽 青年民建聯主席

近年,香港青年的競爭力的確有下跌的情況,一方面大學普及化,再加上副學士湧現,形成青年人同質化增加,互相替代的機會大增。現時,副學士學位與大學學位基本上都是同一課室、同一課程、同一教授,差別只是一、兩年的學習期而已。對僱主來說,副學士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的生產力實在差別不大。因此,每年都會有兩萬左右生產力相若的青年湧現在勞工市場,爭奪有限的工作機會,市場基本上早已出現人才過剩的問題。正因如此,畢業生的起薪點持續維持在12,000元左右,多年不變。

這種同質的教育培訓,令副學士畢業生及大學畢業生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當收入多年來沒有多大變化後,財富的積累亦比上一代緩慢。同時,香港是自由經濟城市,全球人才、資金、貨物自由流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更進一步加快了人才競爭的情況。國家近年急速發展,高質素的人才更是快速增加,香港作為國家一部分,文化、語言相近,因而成為內地專才工作及生活的其中一個優先選擇。

面對內地人才來港,香港與內地年輕人有機會一同學習,同時亦要競爭工作機會,小部分人由於受到封閉思維影響,甚至對內地青年產生敵視情緒。在這種環境下,有小部分青年便開始追求「保護主義」,希望減少面對競爭的情況,推至極點便產生了「港獨」的思法。這種思考是不正確的,香港的成功之處在於我們是自由經濟體,不論是哪個國家的人才,我們都期望人才能夠來香港發展所長,令香港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政府應要提升青年人的競爭力,盡快檢視現行的教育制度,特別是副學士的定位和學額問題,如何在職業教育、大學及副學士三種高等教育之間作出平衡,令人才的培訓多元化,這是香港產業多元化的最基本步驟。當香港產業多元化,香港青年與世界人才的直接競爭便會降低,香港青年的向上流動便可理順,自然對政府和社會的怨恨便會減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