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胡琴演奏家陳璧沁 推廣原汁原味廣東音樂

2017-09-29
■陳璧沁將在10月15日的閉幕表演中與張敬軒同台演出。 張岳悅 攝■陳璧沁將在10月15日的閉幕表演中與張敬軒同台演出。 張岳悅 攝

二胡這種中國傳統樂器,在年輕演奏家陳璧沁手中演奏得新潮,她常與明星、舞蹈、戲曲和多媒體藝術家跨界演出,將二胡加入廣東流行曲中,又與 a cappella合作音樂會,形式多樣。但原來在她眼中,創新的形式為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最終目的是將原汁原味的廣東音樂推廣給更多觀眾。

陳璧沁此次受邀參與新城市廣場的年度音樂盛事「Music In Town」,活動今年以「音樂光譜」作為主題,連續四個星期日匯聚多個國際及本地音樂單位的力量,將音符化成紅色、綠色、粉紅色,使無形的聽覺享受轉化為彷彿看得見的繽紛色彩。在10月15日的閉幕表演中,她將與張敬軒及馬林巴琴演奏者傅貝怡同台演出「粉紅」浪漫。她表示:「粉紅色是紅色和白色的混合體,紅色我會選擇熱情奔放的音樂,白色代表純潔,我會選與二胡角色相配合的優雅而內斂的曲目,將這兩種極端的風格融為一體。我之前沒有和傅貝怡正式一起演出過,但曾與馬林巴琴這種樂器合作小型音樂會,演奏改編過的日本民歌和中國傳統音樂,其實二胡和馬林巴琴的組合比較少見。」

傳統現代相結合

陳璧沁擅於將傳統音樂結合廣東現代音樂,將具有柔美抒情的胡琴音色增添香港時代情懷,多次演奏地道的廣東音樂及南音,也曾代表香港演藝學院及其他音樂團體到比利時、荷蘭、奧地利、德國等地擔任獨奏及合奏演出。她也曾多次與明星、舞蹈、戲曲和多媒體藝術家跨界演出,將二胡加入流行曲中,使其有了一份優雅的東方味道。她介紹道:「我最近的嘗試是將南音與舞蹈結合,並將如《打雀英雄傳》、《將軍令》這樣的廣東歌與a cappella重新合作,既保留本土特點又形式新穎,可以引起觀眾的興趣。」

在陳璧沁眼中,二胡雖然是傳統中樂的代表樂器之一,但它的可塑性很強,「可溫柔可巴喳,扮人聲好似,也能模仿做到Jazz和Blues的滑音。」另一方面,香港是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大平台,各類專業的音樂家都可以尋求合作演出,很容易便做到音樂文化的交流。但是,作為粵語長片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廣東音樂的忠實愛好者,二胡的創新和西化並不是她的最終目的,「對我來說,跨界合作演出並無界限,但最重要的還是傳統廣東音樂的傳承,創新的形式為吸引年輕人的興趣,當他們接受了之後,慢慢便會更深入地接觸原汁原味的廣東音樂。」

尊重音樂學童的選擇

香港土生土長的胡琴演奏家陳璧沁,6歲起便學習二胡,2004年考入香港演藝學院,師承高胡大師余其偉,並隨二胡大師黃安源研習深造。在香港演藝學院獲頒授音樂榮譽學士學位後,她考入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攻讀音樂文學碩士課程。她表示:「在演藝讀的是演奏,每日不停練琴,為我日後的演藝生涯打好基礎。當畢業後在社會上接觸到更多種類的音樂,我漸漸發現,音樂的範疇中要學的知識無窮無盡,即使我最熟悉的廣東音樂,其中也類別繁多。於是我選擇再讀碩士,其間讀了很多音樂相關的書籍,也選修了電影音樂、戲曲音樂等的科目,令自己眼界開闊,更主動地去吸收學習新知識。這兩年的經歷不止增加了我對音樂文化的認知,也提升了我的音樂涵養,對演奏有所幫助。」

現時陳璧沁除演出外,也有開班授課,她坦言雖然香港的中樂受眾愈來愈多,但昔日學中樂的同學們仍普遍面對生計問題,有些已轉行,有些則全職授課教琴不再表演,「政府對音樂會的資助僅佔小部分,相比之下,香港人喜歡買票看演唱會、舞台劇多過聽音樂會,僅靠賣票收入難以維持生活。」而談到音樂學童的情況時,她認為首先要請家長不要干涉孩子自己的選擇,「我們曾經在學校示範演出,很多家長見到小朋友走去聽二胡,會強行把他拉去小提琴旁邊。我希望小朋友學習一種樂器是真心喜歡的,當他們做好選擇卻難以堅持,才是家長應該干涉的時候。」她笑說。■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