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大澤哲哉的陶藝美學:不完美中尋完美

2017-09-08
■大澤哲哉表示最愛簡樸元素的作品。■大澤哲哉表示最愛簡樸元素的作品。

習慣摸着光滑細膩的陶瓷,如今手捧大澤哲哉的作品,雖有點不習慣,但卻充滿驚喜。現年三十三歲的日本陶藝家大澤哲哉(TETSUYA OZAWA),其作品的表面滿佈刻意磨擦出來的裂痕,配搭簡樸用色,分明是一種溫柔的躁動。他的作品不是以高端的姿態呈現在我們眼前,透過作品,他想告訴觀眾,有時看似瑕疵的東西,換個角度看,也可以是另一種風景。

數件出自大澤哲哉之手的食器作品靜靜立在架子上,簡樸的用色,儘管表面滿佈任性的裂痕,在柔和的黃燈照射下,仍掩蓋不了那份率性的明淨。在他心目中,日本食器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令人為之傾慕、憧憬。這次,他把作品帶來香港,與我們見面,除了冀港人能對日本食器有更深的認識外,他特別希望與他同年代的香港朋友,能感受到他創作那份熱誠與想法。

與大澤哲哉一同展出作品的,還有另一位陶藝家KEICONDO,他出生於陶器產地茨城縣笠間市,經過各種學習和工作後在笠間自立工作室。他希望走向世界,為大家提供有品味的生活食器。他表示,食器的使用會為日常帶來變化,自己藉着富溫暖感的黃色釉藥跟陶器本身的堅硬感覺,希望做出在大自然中如木與石般質感的器物,「它為我帶來期待會有什麼食物盛載的快樂與苦惱。」

大學讀陶藝拜名師

日本的岐阜縣多治見市,被濃厚的陶藝文化包圍,而生於當地的大澤哲哉,從小受到該文化的薰陶,與陶藝結下不解之緣。「當地的小朋友自小就在學校裡接觸陶藝,我亦不例外,我仍記得,初次觸摸到土壤的一刻,我已深深愛上它了。」他說。到了中學時期,他心裡已萌生了當陶藝家的想法,他告訴記者,在日本,若果想成為陶藝家,有不同方法,而他則選擇入讀名古屋陶藝大學,修讀陶藝。對於自己的孩子要在大學選讀藝術,相信很多家長即使不反對,也有怨言,但大澤哲哉的家人卻對他抱萬二分的支持,他直言家人的支持令他非常感恩。

大學畢業後,他拜著名陶藝家吉川正道為師,跟名師學藝長達九年。跟名師學藝,大澤哲哉笑言最大的印象是辛苦。「弟子通常沒有太多薪水,而勞動工作的時間則很長,早上便要到工作室,協助老師完成作品,若碰上老師辦展覽,分分鐘要做到凌晨三四時。」他說。然而,雖然辛苦,卻令他明白到做陶藝的真諦。「我所學到的不止是做陶藝的技術,而是學懂思考問題。你要清楚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麼,想透過作品表達什麼意念,只有釐清這個問題,才能透過作品去打動別人的心。」除了學懂思考外,擅長創作青瓷的吉川正道其創作風格,也影響着大澤哲哉。「師傅以創作青瓷為主,顏色較為樸素,我的作品用色也如是。當簡約風格的作品拼湊在一起時,就好像一幅美麗的畫作。」

作品着重細節

眼前大澤哲哉所帶來的每件作品,不是色彩斑斕,而是淡雅樸素。訪問當刻,他指了指訪問場地那由白色瓷磚鋪設而成的牆,由於年月的關係,部分瓷磚露出裂紋,不再光滑平整,而牆子的風格,和他的作品那刻意追求的粗糙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告訴記者,這些紋理,是他刻意用砂紙擦出來的,此外,有時燒製作品時亦會自然產生裂紋,「這些因燒製而產生的裂紋是自然而成,我很喜歡這種自然的質感,而裂紋亦恍如一幅抽象畫般,很吸引。」他說。

記者是陶瓷的門外漢,看慣光潔平滑的作品,而那些作品對大澤哲哉而言,則顯得過於完美了,他不喜歡。「日本人的美學意識並非要追求純正完美,即使當中有一個缺點,但亦可以從中尋覓到另一種景色。假設一樣事物有十個缺點,但在我眼中也可以是十個優點,視乎用什麼角度看。」他說。

大澤哲哉笑說自己不追求完美,可是從他的創作中,卻可看出他那份力臻完美的性格。今次他帶來的其中一件作品是咖啡壺,對本身不是從事與咖啡有關的行業的他來說,要做這個咖啡壺,事前必須做足準備功課。「製作咖啡壺時要注意很多細節,例如紋理上的距離,或者是滴壺上的孔的大小,這些設計,其實都影響咖啡的味道,我必須搜集資料,遵循固有的模式。」他說。其間,記者提起了滴壺,「杯耳剛好放得入兩隻手指,因此拿得好穩定。始終這些都是生活上的用品,作為有責任的人,所做出來的東西要適切實用。」他說。

訪問過程中,大澤哲哉向記者透露了一件事。「當時我約二十八九歲吧,還在跟師傅,未有人認識自己,那時我會把自己的作品帶到陶藝市場賣,當時有一個陶瓷店舖的買家看中了我的作品,說很想買我的作品,那時真的很高興,至今仍很難忘,初嘗有人賞識的滋味。」他說。如今,慢慢有更多人認識大澤哲哉了,憑着他那股對創作的執着及對細緻位的極致追求,未來,他的路,應能走得更遠。■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日日和器》香港藝穗會日系新銳陶藝家展覽

大澤哲哉 x Keicondo

地點:藝穗會冰窖

日期:由即日起至11月30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