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林鄭創新務實 施政報告描繪新願景

2017-10-16

蔡德河 原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特首林鄭月娥公佈首份施政報告,全方位描繪發展多元經濟、鼓勵創新、改善民生的藍圖,提出切實可行的破格措施,展示其有承擔、有能力與港人同行,構建美好香港。施政報告強調重建置業階梯增加房屋供應,推動創科改善營商環境,有利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提升香港競爭力,增加創業創富的良機,為市民帶來新希望。香港有優勢,有機遇,政府、商界、市民上下一心,攜手合作,將施政報告政策轉化發展的動力,香港一定能夠再創新輝煌。

林鄭月娥服務香港30多年,對施政政策、民間訴求了然於心,此份施政報告是她展示抱負、落實良好管治的計劃書,當中既有大的發展方向和願景,又有以人為本的民生關懷,充分顯示林鄭月娥與民共議、敢於突破的施政新風格。

重燃置業希望

房屋問題是社會最為關注的議題,亦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之一。施政報告提出,重建置業階梯增加房屋供應,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增加「綠置居」、恒常化「白居二」、增加過渡性住屋,要讓不同收入的香港市民亦可重燃置業希望,解決改善居住的燃眉之急。

孟子有云:有恒產者有恒心。讓民眾擁有穩定的產業和收入,才能安居樂業,人心思穩,社會才能穩定和諧,長治久安。新加坡也是以鼓勵、資助國民購置自住物業,成功解決房屋問題。香港樓價高企,冠絕全球,包括中產在內的普羅市民望樓興嘆,連最基本的居住訴求都不能滿足,市民怎能不心生怨氣呢?而且資產價格狂飆,有產者與無產者的財富差距天壤之別,貧富懸殊日趨嚴重,社會矛盾怎能不尖銳化。施政報告提出幫助置業以解決住屋問題,對症下藥,符合香港實情。市民擁有自置居所,既解決了住屋問題,又能分享到資產增值的好處,自然對香港多一份歸屬感,更支持政府施行惠民政策。

與此同時,政府並無忘記、忽視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施政報告建議,研究讓整幢工廈免補地價改裝為過渡性房屋,協助非牟利機構研究在閒置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試行「社會房屋共用計劃」,透過這些短期措施,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紓緩基層市民的生活困難。部分計劃已經開始試行,效果良好,希望進一步推而廣之,積累經驗,不斷完善,照顧更多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經貿中心,工商界關心政府如何改善營商環境,提升競爭力,尤是如何彌補香港創新能力的不足,避免落後於人。施政報告提出利得稅兩級制,公司首200萬利得稅由16.5%下調至8.25%,減幅達一半。減輕企業稅負、刺激經濟乃當今全球大勢所趨,香港減稅順應世界形勢的變化,及時應對,吸引更多外來投資,為經濟增長注入活力。

推動創科急起直追

香港的創新能力是最弱的一項,成為香港保持競爭優勢的隱憂。推動創科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林鄭月娥敢於承認落後,強調香港要急起直追。施政報告大力拓展新興產業,明確提出將香港建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並為此作出大手筆投資,從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採購和科普教育等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清楚定下在本屆政府5年任期內把本地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目前的0.73%倍升至1.5%的目標,更預留了不少於100億元作為大學資金。

更重要的是,林鄭月娥親自掛帥,領導政府成立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以最高層次力度推動創科發展、協調跨部門的合作。特首高度重視,親力親為,市民對香港創科發展寄予厚望,樂觀其成。

習近平主席今年七一來港視察發表講話時指出,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要與時俱進、積極作為,不斷提高政府管治水平;要凝神聚力、發揮所長,開闢香港經濟發展新天地;要以人為本、紓困解難,着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正正落實習主席講話的精神,扎扎實實落實良好管治,實實在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社會各界應摒棄政爭,支持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集中精力搞好經濟民生,落實施政報告的新措施,給香港帶來新氣象。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