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在科技領域的合作有望比肩國際一流灣區。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粵港澳地區是世界重要的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航運物流和製造業中心,擁有比較完備的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從大格局來看,廣州、東莞、深圳、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黃金中軸線,有望與中山、珠海、澳門形成一條「科技創新弧」。
香港長期擁有國際化、金融中心等優勢,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大有作為。「建設科技灣區教育先行,可依託科技創新弧,推動粵港澳三地教育、人才和科技的深度合作,打造珠三角的人才高地、教育高地。」樊建平說。
他又舉例指,比如鼓勵香港在粵建設虛擬大學,解決每年4,000學子海外求學的需要;鼓勵粵港澳三地學習交流,並建立起包括創客、服務、資本等配套支撐體系;可在東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地區開展工程類專業客座學生實習交流等。
專家:科研人才走入內地
樊建平也提出,香港沒有科研產業化的環境,學校不應該關着門,而應該讓科研人才、專家教授進入內地參與市場項目。「香港有的大學不僅要求教授報備到內地參加科研活動的次數,也限制教授申請內地的科研項目,把教授當作公務員管理,阻礙了兩地產學研的融合。」他認為,大灣區發展趨勢決定,香港高校人才必須與內地產業結合才能在未來世界科技創新格局中佔據主動。■香港文匯報記者熊君慧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