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名家時評】加快造地滿足港人美好生活需求

2017-11-03

劉斯路

新時代,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新概念。這個全中國人民為之奮鬥的嶄新時代,明確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中國人均GDP達至比2010年翻一番之後,再用三個「五年規劃」的時間於2035年全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再用三個「五年規劃」的努力使到中國以強國之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如此偉大的新時代,自然不僅是內地人的奮鬥目標,也必定是香港人的奮鬥目標。事實上,在香港回歸20年慶典,習近平已明確表示香港自回歸起已重新納入了國家發展治理體系。

當下,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缺地是阻礙香港市民改善生活的癥結,覓地起屋以滿足市民住房的需求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需要強調的是,增加土地供應,更是香港經濟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一環。香港要降低經營成本,為百業繁榮提供良好環境,沒有土地不行;香港要追上當今世界創新科技的新發展,沒有土地而被迫以昂貴的租金尋找工作場所根本就是落入「先天陷阱」;香港面對着十九大報告號召內地加快自由港建設的挑戰,難道還只是靠中環打拚?已經有專家憂慮:香港再不造地,死路一條。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澄清,她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所說的8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不是公屋建屋目標或「封頂」,未來建屋量相比長策的建議只會有增無減。市民不必擔心政府因為推出綠置居而停建公屋,更不存在「政府逼人買樓」的問題。面對長期困擾香港的住房問題,林鄭月娥提出「以置業為主導」,打造環環相扣的置業階梯,在現有的居屋之下增加綠置居,在居屋之上新增「首置上車盤」,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政府開闢多種渠道,滿足市民置業需求,是值得肯定的。問題是,缺乏土地是本港房屋問題的癥結所在,未來無論增建公屋,還是推出綠置居等置業為主的資助性房屋,都需要地,土地供應始終是施政的核心。

房委會8月的最新數字顯示,公屋申請總數高升至27.8萬宗,一般申請者的公屋輪候時間平均為4.7年,重上去年年底的高位。在公屋供應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市民難免會誤以為把原有公屋用地起綠置居,拖慢公屋建設而使公屋輪候的隊伍越來越長。如何平衡處理各種居住的訴求,政府必須小心行事。

需要強調的是,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後,新盤銷情持續火熱,發展商加價毫不手軟。將軍澳日出康城晉海及晉海II短短一個月售出約1,350伙,套現逾100億元,發展商再加推晉海II新一批114伙,折實平均呎價15,065元,比9月中晉海公佈首批平均折實呎價12,788元貴17.8%。而長實於荃灣海之戀.愛炫美餘下的54伙三房戶亦計劃於本月13日劃一加價2%。賣樓加價,發展商得益自不在話下;而很多有樓人士也自認為「水漲船高」,名下財富增長;遺憾的是,一些媒體也以此為「好事」大肆炒作,煽風點火。樓價繼續飆升,難道真的是好事嗎?世界上多少「泡沫」爆破的教訓,歷歷在目。

自然,樓價持續向上,是因為市場收到的信號就是缺地。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承認,現時210幅可供改劃的土地,只夠未來五六年供應。那麼之後呢?應該強調指出的是,第一,政府過去的十年建屋策略和2030+規劃,對住宅需求估計是很保守的,設定市民長期住「細屋」,而不會追及新加坡和內地的「大屋」。第二,對於工商業用地更是可有可無。香港為什麼搞不了創科,再簡單的「孵化器」也要土地房屋,香港如此高昂的租金怎麼搞?只能去深圳。第三,土地本是香港當下吸引外來資金的捷徑。現時中資積極來港購地購樓,在在說明香港仍是「吸金寶地」。如果政府有魄力又有地在手,好幾個中環都拔地而起了。但是等到上海、廣州、珠海等自由港發展成熟,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

香港事實有地,棕地、農地、郊野公園邊緣地帶,還有維多利亞港之外填海,有心跟上國家發展追求美好生活的廣大香港市民要站出來啦!執政當局更要當機立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