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文 教育工作者
特區政府決定下學年把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這不光回應了多年以來教育界的訴求,更重要的是,於培養青年人身份認同、公民責任、乃至對國家的認識,至關重要。對於反對者憂慮此科成為「洗腦教育」,指控顯然毫無根據,杞人憂天,試問哪有國民不讀國史呢?
近年,青年人瀰漫負面氣氛,甚至演變成侮辱國旗國歌、所謂「反大媽」、鼓吹「港獨」的行徑,甚至三年前的「佔中」和後來的旺角暴動,或多或少與青年人對國家的歷史文化認識不足有關,他們把「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放到最大,如是,容易受到傳媒或某些政治人物的煽惑和荼毒,做出一些違法違德的行為 。
觀乎日前教育局就初中中國歷史課程修訂展開的第二輪諮詢,建議將有關課程整合為九個「歷史時期」,古今並重,其中國家歷代治亂興衰史比重約佔76%、文化史佔14%,而香港史則佔10%。有論者謂某些具爭議的歷史事件沒有放進課程綱要,又批評香港部分所佔太少。這些批評,並不公允,教育界人士都知道,課程綱要從來只是「大綱」,而中國歷史浩瀚延綿,囿於課時,自然要有所取捨,及至實際施教,教師所依據的,除了課本,還有其他教具教材,甚至帶領學生課後參觀考察,又或因應學生的能力、興趣、反應,而略作「調適」。
最重要是大方向正確,逾七成課時放在歷代治亂史是合適的。初中中國歷史,從來不艱深,一般以夏商周肇始,下至中國近年發展,交代歷朝更迭盛衰的梗概,鋪陳史實。當中要旨,是要讓學生從宏觀和全面的視野,了解中華民族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過來,培養學生的品格情意,明白今天國家逐步富強,人民邁向小康,誠是得來不易,理應珍視,自然不可幹一些有損國家和人民的事情。
如前所述,目下部分香港青年人目光如豆,只看自身利益,甚至提出「港獨」主張,明知不行而為之,背後是「反叛」心態使然,肆意挑戰權威。因此,培養青年人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十分重要。課程擬稿中「香港史」的內容相當廣泛,涵蓋隋、唐以還,清末至民國,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各個時期。其中香港淪陷、抗日活動、省港大罷工、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基本法的制定等,也在課程範疇之列。
筆者留意到,香港部分也是循中國歷史視域下的香港出發,此中涵意,自然要讓青年人認識到香港從來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甚至祖國與香港如何血脈相連。教授香港部分,很多學校都會安排學生參觀李鄭屋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等,讓學生要從「中國歷史」的面向認識香港,而不是簡單孤立的從「香港」看香港,進而加深學生對國民身份的體認。
總而言之,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絕對是好事,反對者應客觀論斷,如果凡事猜度,散佈陰謀論,只會把好事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