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中東戰事現曙光 恐襲威脅遍全球

2017-11-13
■伊拉克軍收復摩蘇爾。 資料圖片■伊拉克軍收復摩蘇爾。 資料圖片

-全球化-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2014年宣佈成立,此後佔領中東大片土地之餘,還在世界各地發起恐怖襲擊。雖然在各國打擊之下,中東的反恐局勢漸變樂觀,「伊斯蘭國」重鎮拉卡、摩蘇爾等地相繼被伊拉克軍收復,亦喪失油田的控制權,不過事件仍未完結,菲律賓等地又冒起了效忠「伊斯蘭國」的組織。本文將會簡述「伊斯蘭國」近期的動向,並分析「伊斯蘭國」帶來的其他問題。 ■羅玉芬 兼任大學講師

【新聞背景】佔地愈縮愈細 首領又死又活

「伊斯蘭國」的控制範圍主要集中在中東伊拉克、敘利亞一帶,在2015年的時候,其「領土」範圍達至高峰。不過,隨着聯軍在2016年時反攻,「伊斯蘭國」控制的範圍不斷減少,不少戰略重地被聯軍收復,近期更丟失了拉卡和摩蘇爾,前者位於敘利亞境內,被「伊斯蘭國」視為「首都」,而後者則是其頭目巴格達迪宣佈成立「伊斯蘭國」的地方,位於伊拉克境內,對「伊斯蘭國」有重大的意義。

在10月22日,美國支持的敘利亞武裝勢力更宣佈奪回敘利亞境內最大的油田。

丟失油田減收入

佔地面積的減少,代表其收入亦減少,有分析機構推算,「伊斯蘭國」在2017年第二季,每月收益只有1,600萬美元,而2015年同期則有8,100萬美元,收入減少八成,原因相信是自2015年1月開始,「伊斯蘭國」先後失去近六成的控制範圍,其中包括多個城市和敘利亞的石油產區,令收入減少。

至於「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行蹤一直成謎。俄羅斯方面曾指在6月的一場空襲中擊斃巴格達迪,但近月卻有新的巴格達迪錄音播出,多國情報部門相信他仍在生。

東南亞成新目標

雖然「伊斯蘭國」在各國聯手打擊之下,中東的控制區愈縮愈小,但卻把目標轉移到東南亞一帶,因為東南亞國家中,不少國民信奉伊斯蘭教,有消息指「伊斯蘭國」號召支持者留在亞洲,甚至宣稱將新加坡成為「伊斯蘭國」的「東亞直轄區」。

新加坡當局亦加強防範,並拘捕數名「伊斯蘭國」的支持者。

此外,效忠「伊斯蘭國」的組織更試圖佔領菲律賓南部城市馬拉維,與菲律賓軍方爆發激戰,最終菲軍獲勝,重奪馬拉維。

恐襲頻仍 問題未解

雖然「伊斯蘭國」的控制範圍正在減少,但事情還沒有完結,不論是中東還是全世界,仍然需要面對「伊斯蘭國」留下來的問題,以下簡述幾點。

1. 恐怖襲擊

雖然「伊斯蘭國」的範圍不斷減少,但各地區仍然面對恐怖主義的威脅,路邊炸彈、恐怖襲擊等仍然存在,如英國特種空勤隊今年7月就在摩蘇爾附近遭到「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包圍,而恐怖襲擊更是此起彼伏,英國、菲律賓、伊朗、澳洲等地,近年都出現與「伊斯蘭國」有關的恐襲,而英國更是在73天內遭遇3次襲擊。

中國亦受到影響,5月時,兩名在巴基斯坦被綁架的中國人被「伊斯蘭國」處決,是「伊斯蘭國」首次承認殺害中國人。

雖然「伊斯蘭國」在戰場上敗退,但影響力實際上已遍及全世界,即便各國在戰場上消滅「伊斯蘭國」,日後恐怕仍要面對陸續有來的恐怖襲擊,如阿富汗「基地」組織首領拉登死後,其兒子哈姆扎成立新的恐怖組織,早前更呼籲支持者發動獨狼式襲擊,攻擊西方國家的首都。

2. 東亞形勢

2017年5月,已宣佈效忠「伊斯蘭國」的菲律賓阿布沙耶夫組織和馬巫德集團襲擊棉蘭老島,並一度控制這個菲律賓南部島嶼的城市馬拉維,與菲律賓政府軍爆發激戰,造成過百人傷亡,雖然菲律賓軍方最終收復馬拉維,但當地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菲律賓南部長期被視為恐怖分子天堂,菲國官方對於棉蘭老島等地的控制力不足,武裝勢力割據,甚至使用游擊戰等挑戰菲律賓軍方,即便美國協助反恐多年,成果仍然不大。阿布沙耶夫等組織一直試圖把棉蘭老島獨立,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而各組織得到「伊斯蘭國」的金錢支援後,勢力愈來愈大,即便今次菲律賓軍方獲勝,也難以徹底消滅當地的恐怖組織。

不過,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近年亦改變外交方針,積極爭取中國援助,而中國今年就先後兩次向菲律賓贈送軍火,以協助菲律賓對付阿布沙耶夫等組織。收復馬拉維後,杜特爾特更感謝中國的幫助,又指士兵是用中國製造的武器擊斃「伊斯蘭國」東亞地區頭目哈皮龍。

3. 中東形勢

雖然「伊斯蘭國」的威脅正日漸減少,但不代表中東就此和平,敘利亞和伊拉克仍有其他戰事。先論敘利亞方面,國內反對派正與總統巴沙爾的政權作戰,並牽涉到美俄等勢力,美國支持敘利亞反政府軍推翻巴沙爾政權,但俄羅斯卻表態支持巴沙爾繼續執政,雙方在敘利亞的分歧幾乎無法解決,雖然美俄兩國並未因此「擦槍走火」,但隨着「伊斯蘭國」這個共同敵人逐漸衰弱,兩派勢力的控制區愈來愈接近,地區局勢再次緊張,而美俄勢力在敘利亞「搶地盤」的行動將日漸成為焦點。

伊拉克方面同樣是各勢力混戰的狀態,在「伊斯蘭國」橫行之時,居於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族人奮力抗擊,成果獲不少國家認同。然而,不少庫爾德族人不想受伊拉克政府統治,而是希望建立獨立國家,並在9月25日進行公投,330萬投票者中,92%希望建立獨立國家,而庫族領袖根據此公投結果開始獨立程序。

不過,伊拉克政府拒不與庫族談判,總理阿巴迪堅持不與庫族對話,並威脅對庫族控制地區採取阻止航班升降等手段。

庫族獨立的問題牽連甚大,一來美國也牽涉其中,美國既不想庫爾德族脫離伊拉克獨立,但又不好支持伊拉克政府出兵,處境尷尬,而且庫爾德族也不是伊拉克國內的事務,土耳其境內也有不少庫族人聚居,土耳其當局擔心,一但庫族控制的伊拉克地區獨立,恐怕會影響土耳其國內的局勢,而總理埃爾多安則警告,若庫族堅持獨立,可能會受到土耳其的懲罰性政策,這對於庫族控制的地區是災難性,因為庫族控制的地區位處內陸,一旦土耳其和伊拉克聯手封鎖邊境,將嚴重影響其物資供應。

4. 城市重建

曾受「伊斯蘭國」控制的城市,因空襲和攻城的關係,大部分已變成廢墟,而市民則大多成為難民,出逃各地,即便將來戰事完結,也難以進行重建,更重要的是,當地經濟已大受打擊,重建費用難以預計。

為收復「伊斯蘭國」控制的城市,美軍等幾乎是不惜一切,有人權組織指美軍為首的聯軍在各地使用化學武器白磷彈,這種武器在《聯合國常規武器公約》中被禁止使用來攻擊平民,但沒有完全禁止使用,聯軍以此攻擊拉卡等人口稠密地區,難免會傷及平民,而造成的破壞亦難以估算,俄羅斯國防部就指責聯軍轟炸拉卡市之後,當地已與廢墟無異,有人更以廣島和德雷斯頓兩個在二戰中幾乎被摧毀的城市來比喻。

聯合國方面,負責調查敘利亞內戰的獨立委員會專家則指,聯軍進攻拉卡時的空襲,至少造成300人死亡,還導致大量平民逃離家園。

5. 歐洲難民

「伊斯蘭國」及周邊地區的戰事,令大批難民逃離家園,湧向歐洲,令歐洲各國除了應付難民問題之外,還因此而出現分歧。

歐盟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主張下,大開國門收留難民,然而政策引起各種問題,除了部分恐怖分子得以進入歐洲進行恐襲,還引起不少社會問題,導致歐洲出現聲音要求改變難民政策,甚至右翼政黨的興起,都與此有關。

【想一想】

1.有評論認為即便「伊斯蘭國」滅亡,各國反恐工作仍需繼續,你同意嗎?

2. 有人認為「伊斯蘭國」將把目標轉向亞洲,亦有人認為「伊斯蘭國」無力在亞洲建立控制範圍,你較認同何者?

3. 根據資料,「伊斯蘭國」為世界各地帶來什麼影響?

【答題指引】

1. 同學可指出反恐工作不只進攻「伊斯蘭國」領地一項,即便「伊斯蘭國」滅亡,各國仍需防範極端恐怖分子的恐怖襲擊。

2. 本題屬於開放評論題,同學可根據資料中的事件進行討論,的確有消息指「伊斯蘭國」計劃在東南亞建立根據地,而效忠「伊斯蘭國」的組織更曾攻擊馬拉維市,但各國已經嚴加防範,而且馬拉維市最後由菲律賓軍隊收復。

3. 本題需要根據資料作答,同學可指出「伊斯蘭國」為世界各地帶來各種影響,如地區局勢的改變、歐洲難民問題等。

【延伸閱讀】

1. 《中亞成恐怖主義溫床 威脅全球》,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1/02/GJ1711020010.htm

2. 《激戰5月千人死 菲收復「伊斯蘭國」據地》,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0/18/GJ1710180009.htm

3. 《饑荒瀕死 敘嬰「乾屍照」喚停戰》,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0/25/GJ1710250022.ht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