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溫故知新】三顧草廬得諸葛 士別三日見呂蒙

2017-11-15
■劉備三顧草廬,終於請動諸葛亮出山。圖為山東諸城市的諸葛亮公園中的諸葛亮雕像。資料圖片■劉備三顧草廬,終於請動諸葛亮出山。圖為山東諸城市的諸葛亮公園中的諸葛亮雕像。資料圖片

前幾年坊間流行以《三國演義》作為藍本的電腦遊戲,內容大抵有關代入不同身份,運用該人物的專長,配合不同的戰略爭勝。正因遊戲的流行,同學們對三國時期的歷史顯得較有興趣。

今天我會介紹有關三國時期的典故(筆者曾介紹過有關諸葛亮及貂蟬的典故),希望同學在玩電玩之餘,能夠把相關知識學以致用。

桃園結義 如魚得水

三國要數英雄人物何其多,當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位結拜兄弟可說是其中代表。

相傳三人志同道合,於是在桃園內結義,發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自此他們三兄弟一條心,共同進退,渡過大大小小不同的戰爭,走過無數個艱苦日子。直至諸葛亮出現,三兄弟的感情出現了唯一一次嫌隙。

諸葛亮驚世的才華,吸引劉備醉心與他討論天下,更將之奉為軍師,對他言聽計從,關羽、張飛因而大感不滿。《三國志》有此一段: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關張二人並說了一些冒犯諸葛亮的說話。劉備向他們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就如魚得水。你倆以後不要再說這樣的話。」關羽、張飛聽了,不敢再多說。

「如魚得水」正是出於此處。「如魚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契的人或處於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煮豆燃萁 骨肉相殘

三國另一個於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有關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

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為曹操之子,是同胞兄弟。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他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先後迫害了幾位弟弟。最後剩下曹植,曹丕欲除之而後快,一次以測試曹植的文學才華為藉口,下令要其在七步內作詩,詩中需包含兄弟之意但不可有兄弟二字,否則將其處死。

曹植於是以煮豆為題材作詩一首,表達出兄弟相殘的悲哀,曹丕最後因自愧而放過曹植。《三國演義》原文:「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這個典故引申了兩個成語。「煮豆燃萁」比喻骨肉相殘,而「七步成詩」則形容人才思敏捷。

少不更事 吳下阿蒙

最後,常聽人說「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究竟這個「士」是誰呢?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呂蒙將領出身,本就目不識丁。經孫權鼓勵,他決心發奮圖強,用功讀書。

《資治通鑒》:「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從文中可見呂蒙經過學習,的確有極大的改進。「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就是指別人已有進步,當另眼相看。而這個故事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吳下阿蒙」,指的是尚未學有所成,少不更事的人。■吳一敏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中文科主任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