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珠落玉盤】讀經典先看譯本 懂內容再看原著

2017-12-13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十年前誰也想像不到互聯網會普及至斯,更是誰也沒想到智能手機可以如此方便。人手一機,老人小孩也無一倖免。從前舟車勞頓,紙本書籍或許是不少人的心靈調劑,現今也已讓路予七彩屏幕了。

宋黃庭堅曾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讀書能開眼界、宏胸襟,勤閱讀除能積學儲寶、在潛移默化間養成良好語感,也讓人的生活不再局限於自身,既可發展同理心,亦能解去心中憂愁。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今人也言「好(粵音耗,動詞)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好處,不過老生常談,上文也略提過了。而「讀好書」,卻尤為重要。上文提及,人手一機乃大勢所趨,埋首智能電話不一定為聲色娛樂,電子書近年開始普及,網絡作家發表作品的渠道更多,讀者更易接觸不同的文學作品(原因之一是免費),這對推廣閱讀風氣而言,本是好事。

門檻低了 良莠不齊

可惜,正因為當「作家」的門檻低了,不比從前出版一本書須歷盡考驗,作品便也良莠不齊。筆者所見,時下不少流行讀物或網上小說,不少主題庸俗、文句多有不通,校對更顯草率。多讀這類文字,讀者即使本身語文根底好、鑒賞力不錯(按理他們應懂得慎選讀物),耳濡目染之下,品味也會下降,拙劣的語文也會內化。故此說「讀好書」也十分要緊。

筆者愚見,以為凡讀書,必從經典作品或著名作家入手。作品既得「經典」之名,作家既能「著名」,代表他們禁得住時間考驗、經得起學者評論家的檢閱,則這些作品質素必有保證。

當然事必有例外,流行作家也有名不副實的,評判文藝作品的優劣有時也帶主觀,但就常理推論,盡攬前人讚譽、學者佳評的經典作品,仍是比較值得花時間閱讀。

況且,經典之如四書五經、二十四史、四大名著,或是荷馬、莎翁、蘇軾、魯迅等人著作,既稱得上「經典」,除因其內涵豐富,也反映閱讀者眾、膾炙人口,已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反觀自身生命、時間有限,窮一生精力也未必能把古今中外經典佳作讀畢,從成本效益的功利角度出發,實在不值得花太多時間在價值未經肯定的作品上。

有人聞「經典」而打退堂鼓,以為逢「經典」必深奧、必談嚴肅大道理,故必定無趣。其實這也是誤解。覺得經典作品深奧難懂,原因一是作品語言跟現今常用語文有距離,二是時代背景不同以致難解難懂。

針對上述困難,筆者在此姑且充充內行,提一些建議。各位不妨先選擇優質的白話譯本,先求讀懂內容,待日後重讀時再挑戰原著;此外,閱讀前可先略花時間了解作者、文章內容的時代背景,心裡先有了底,讀後仍有疑惑,則可參考不同人寫的書評,這在今日知識唾手可得的時代不難做到。

讀得懂,自能發現箇中趣味,日子有功,還能收穫「讀好書」的好處。■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