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籲去商業化回歸公益 加大投入破入園難
長期以來,學前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師資短缺、「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突出,虐童案更令家長們對幼兒的基本人身安全產生極端不安全感......隨着「二孩」時代全面來臨,適齡幼童數量激增,保障幼有所育成重中之重。教育界提出,要破解入園難,除了政府提高學前教育的支出外,還須扭轉辦學商業化的現狀,讓教育事業回歸公益本質,通過立法規管學前教育,保障幼兒就學。■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
「前幾年,說走關係『塞』兩個孩子入園,我還有辦法,今年是真不行了,孩子太多!」一位就職於北京知名公立幼兒園管理層的王老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全面二孩政策後,適齡入園兒童數量暴增,令北京等一線城市的很多幼兒園超負荷運轉。
幼師入行容易 培訓短不扎實
「現在每個幼兒園都面臨着『招師難』,」從事二十多年幼教工作的她說,老一代幼師全是經過專業訓練的科班出身,但現在這樣的老師已幾乎沒有了。年輕老師自己還是孩子,所學專業不扎實而且培訓時間短。因為孩子多,所需要的老師就多,招聘門檻很低,有個證就能上崗。一些私立幼兒園管理不到位,出事在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盼望能夠將幼兒園納入義務教育,提升幼師入職門檻,提高幼師收入,明確規定招生政策,更合理地分配學前教育資源,建立更多明確的規則。」王老師說。
佔教育開支1.3% 儼如沒奶的孩
近年來,雖然官方不斷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並通過行動計劃等方式推動學前教育發展,但並不能補上學前教育長期的欠賬--2010年之前,中國學前教育一直都相當於「沒奶的孩子」,投入僅佔教育總經費的1.3%。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更加劇着學前教育供需矛盾的暴發。
2017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史無前例地將「一號提案」聚焦學前教育,建議在九年義務教育已實現基礎上,將三年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疇。
全免費不可能 依法規管可行
上述提案雖然贏得輿論一致叫好,但並沒有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認同。由於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等特徵,在當今發展並不均衡的中國,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最大障礙仍是資金問題,這需要更大力度的投入,政府是否願意、能否負擔得起這部分增加的教育支出都是問題,因此,強制要求3歲兒童必須入園並不切實際。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並沒有將幼兒園納入義務教育,而是作為免費教育向公民提供。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龐麗娟長期呼籲制訂《學前教育法》。她向內地媒體表示,《學前教育法》應以法律形式,明確學前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要明確規定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的主要責任,並建立起符合國情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投入體制與運行保障機制等。
王老師說,學前教育應是公益性和普惠性的,但現在社會上談的都是動輒千億的幼教市場,想的不是怎麼教育好孩子,而是如何從孩子身上賺更多錢。同時,幼教產業鏈中一線工作的教師,只有十分微薄的收入。這些如果不能得到明確和解決,在適齡幼兒暴增的背景下,學前教育爆發的矛盾只能愈演愈烈。
通過《學前教育法》的實施,明確學前教育的性質,讓「生意」回歸公益,已成為各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