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成功搶救最後一批倖存者記憶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研究,正逐漸由對宏觀史實的論證,拓展到對個體命運的關注。2017年12月,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南京大学歷史学院合作完成、展現大屠殺倖存者人生經歷的兩本口述記錄文集《最後的證言:49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歷史》和《被改變的人生: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生活史》,正式對外發佈。
這兩部搶救性記錄文集,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了最後一批倖存者的個體記憶。書中的主人公,有的因為參加南京保衛戰,生活軌跡從廣州轉至南京;有的本來生在小康之家,因為親人離世淪落到底層;還有的戰後努力工作,重新過上了好日子......記錄者把焦距拉長、着眼於每個親歷者的人生,完整記錄下屠殺浩劫對倖存者一生的持續影響。
南大師生歷時半年採集「口述史」
為了跑贏時間,「打撈」出不足100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記憶,50多名來自南京大學的義工歷時半年,進行了超過150次走訪和採集,最終整理出124萬餘字的錄音實錄稿。多次參與口述史採集的「95後」大學生張益偲說,以前從沒想到,尋訪相隔80年的歷史,能對自己產生如此之大的情感觸動。「南京大屠殺對普通大學生,原本也許只意味着歷史書上的數字和紀念館裡的黑白照片。但有了一次次走訪,倖存者的影像一下從黑白照片拉回到我們尋常人家的祖輩,他們經歷過什麼、如何走向新生活,一舉一動都歷歷在目。」張益偲說。
「歷史既需要高屋建瓴的宏觀研究,也需要細微到個體,還原一個個時代背景下的真實個人。」口述史項目指導老師、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說,每個倖存者的口述記憶,都是一段溫熱的歷史,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相關研究已列入國家級科研計劃
國家愈來愈重視南京大屠殺微觀史研究。目前,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朱成山主持申報的專項《基於微觀史學的「南京大屠殺」研究》已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立項,並被列入國家「十三五」社科發展計劃。
在民間層面,越來越多的調查義工自發加入到大屠殺微觀史研究的隊伍中去。2004年起,南京退休教師費仲興等歷時3年、走訪了大約350名大屠殺倖存者,記錄他們的口述內容,為834名遇難同胞「找回姓名」。時隔10年後,費仲興等再次修訂名單,增補了近年來通過田野調查、查閱檔案等方式補充的約1000名遇難者姓名,並增添新的微觀史料。令費仲興欣慰的是,這一過程中,社會各界參與大屠殺微觀史研究的積極性日益增強。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宏觀研究與微觀探究相契合、歷史學與多學科相融合、學術研究與和平教育相結合,標誌着中國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過去中國史學界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更注重『論證有無』,回應日本右翼分子否定歷史的挑釁。現在,我們也關注戰爭中個體生命的全過程,與全世界關注正義與文明的人們一起,建立關於和平與未來的話語。」張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