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香港土地供應也需「供給側改革」

2017-12-27

曾淵滄 博士

12月12日,特區政府連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香港主辦了一場「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主講人之一高培勇教授在會上很詳細地講解中央政府近兩年開始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的改變,就是把過去的「需求管理」改為「供給側改革」。這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改變,高教授也認為「供給側改革」可以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經濟原理,包括香港。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經濟工作方向,當時的工作重點是去產能,淘汰多餘的產能,此舉使到2016年開始,多種天然資源如煤炭、銅、鐵、鋁......的價格由谷底回升,挽救了陷於崩潰邊緣的煤礦、銅礦、鋁礦、鋼鐵廠......

供給側改革不單單可以減少產能,減少供給,也可以增加供給。2016年開始,內地一線城市的住宅土地供給大大地增加了。地產商大量賣房屋,供給多了,房價上升的速度也下降了。大約在5年前,新加坡政府除了與香港特區政府一樣地推出各種「辣招」打壓樓價外,也大量地增加土地供給。結果,新加坡的房價連跌3年,至今年才回穩,見底回升,回升的理由之一是供給又開始減少了。經濟學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眼見土地供給不夠,於是提出大量的「辣招」打壓需求。但是,首次置業者的剛性需求屢壓不下。現在,新任特首林鄭月娥似乎打算改變一下政策。從供給下手,通過土地供給的增加,使到想置業的人最終得償所願。為了改變供不應求的問題,於是林鄭月娥成立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這個小組將詳細地研究探討香港土地供應來源。林鄭月娥也說,她將發起全港土地大辯論。因此,這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工作將不單單是尋找土地,也必須發動輿論與宣傳。實際上,香港不是沒有土地,只是土地的用途分配有問題,人口密度比香港高的新加坡,當地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比香港高許多,可見更重要的問題是土地規劃。

不過,更改土地用途不是簡單的事,政治上的阻力很強,梁振英時代也提出要填海,開發新界古洞北、洪水橋、棕地......但是,政治上的反抗力量很強,至今仍只停留在規劃階段,而填海造地,所需的時間也很長,不容易處理目前土地供不應求的局面,短期內土地供應最快最簡單的方法是地產商將自己手上的農地通過補地價變成住宅用地。也許,這正是林鄭月娥的新方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