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透灘村裡謁王佐

2018-01-16
■王佐文化公園節孝坊。 網上圖片■王佐文化公園節孝坊。 網上圖片

馬承鈞

久聞海南島明代著名詩人王佐,獨享「吟絕」之譽,與「南包公」海瑞、經濟學家丘浚、大書法家張岳崧並稱瓊島「古代四傑」。新年赴瓊采風,得知海口有供奉王佐的「西天廟」,前往一遊。

從海口騎樓老街拐至義興街,穿過一片市場,便見一座石牌坊,凸刻「西天廟」三字,渾厚遒勁,正是大書法家張岳崧手跡。佔地千餘平方的西天廟係明代建築,坐南朝北三進院落,磚木結構雕樑畫棟,有浮雕栩栩如生再現王佐博覽群書、親民愛民的生平。此廟建於明隆慶年間,屢毀屢建十餘次。堂上有「神功浩大」、「詩宗李杜」牌匾,神龕前供奉王佐神像,香火繚繞,擺滿貢品。楹柱曰「丹心照日月,浩氣貫乾坤」、「西天祥光高照神州大地,王佐恩德普施環宇蒼生」,令人心生敬意。

步出西天廟,我意猶未盡,得知王佐故里在海南省臨高縣,決定前往一訪。翌日,信基頤和灣銷售經理陳文傑陪我直奔王佐故鄉臨高縣博厚鎮透灘村。從臨高縣城東行十幾公里,沿曲曲彎彎紅土水泥路,便到透灘村。椰林環抱的透灘村寧靜素雅,始建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已有800年歷史。汽車在村頭廣場停下,迎面佇立一人多高橢圓形黃色景觀石,上鐫「王佐文化公園」。前行百十步,一座古色古香的褐色青石牌坊,上書「禮魁」二字,歷經風雨,紅漆已淡漠。

陳文傑說,「禮魁坊」是明景泰六年(1455)明代宗朱祁鈺為表彰王佐卓越文才和高尚官德,令監察御史彭烈、廣東按察司檢事陳廉、瓊州府通判米盈和臨高知縣楊護等人來透灘村所建。我見牌坊四周有木石支撐加固,陳經理說,「文革」中「禮魁坊」被人破壞,幸得村民保護才未遭毀。附近還有王佐公祠、王佐墓、慈訓堂、節孝坊等古蹟,凸顯古村豐厚的人文歷史。2005年海南省委宣傳部和省旅遊局、省文聯聯合評選海南十大文化名鎮(村),透灘村榜上有名。

見不速之客來訪,有兩位村民不請自到。他倆說,王佐是透灘村的驕傲,也是臨高和海南一筆重要文化遺產。過去臨高漁船出海都要來此拜祭,以便「海不揚波,商旅平安」。王佐祠歷年香火不斷,老百姓祈求祖先保佑。「王佐文化公園」由臨高縣文聯籌建,海南省委宣傳部撥款,目前正在擴建、裝飾。

又遇見幾名假日來透灘村參觀的大學生,一位戴眼鏡男生道:「郭沫若先生曾云『王桐鄉為民請命之事、愛國惠民之詩,當堪弘揚』。」另一女生補充說:「原海南省委書記許士杰曾兼嶺南詩社社長,他有詩稱頌王佐......」未等她唸,男生已吟誦起來:「不趨權勢未矜驕,嗜讀詩書志貫宵。雞肋自謙多意味,關懷民瘼永心焦!」

在一棵大椰樹下,大家圍繞王佐身世聊了起來。王佐1428年生於透灘村,其父王原愷係世襲土官(海南地區管理黎族的官職),母親是瓊山進士唐舟(監察御史)侄女。七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送他隨名師唐舟、丘濬讀書。王佐聰慧好學,學業優異,史稱「博學多識,精思力踐」。透灘村盛產刺桐,所以他字號「王桐鄉」。20歲中舉後赴京入國子監攻讀19年,「每試第一,譽延閣老」;因詩作超群,獲譽「吟絕」。但王佐屢遭嫉妒,40多歲才入仕,先後出任廣東高州、福建邵武、江西臨江三府同知(知府副職)。

王佐宦遊二三十年,忠於職守、遵守官箴,聲譽極佳。他每到一地,總是勤政廉明、體恤民情,視駐地為家鄉,解民生於水火。出任高州同知時,當地流寇作孽,百姓苦不堪言。王佐與太守孔鏞協力謀劃,率兵征剿,賊人不敢再犯。都御史韓雍採納王佐治亂策略,遂使社會平安。任福建邵武同知時,轄內泰寧縣盜亂猖獗,他用安撫政策招降一眾賊首,眾匪潰散,境內始得安寧。因功德昭著,每次離任百姓都建生祠頌揚他。王佐不會阿諛奉承,更痛恨行賄買官,所以一直是五品「同知」。官場不順,讀書遂成他的最愛;懷才不遇,文學上卻大展宏圖。

作為元末明初嶺南詩壇領袖,王佐一生勤勉創作、以詩會友,聲名遠播。前期作品浪漫豪放,激濁揚清、臧否人物,李斯、趙高、秦二世、諸葛亮、楊貴妃等人物均有涉及;出仕後詩風謹慎凝重;退隱後又瀟灑豐麗起來,唱和詩情真意切,肝膽相見。王佐流傳至今的著作有《雞肋集》、《經籍目略》、《瓊台外紀》、《庚申錄》、《原教篇》、《金川玉屑集》、《珠崖表錄》等。詩集《雞肋集》最膾炙人口,歷代名家均予好評。王佐作品很「接地氣」,總以獨特視角和家國情懷觀照社會,其詩品與官品一脈相承,贏得「詩詞和平溫厚,文氣正大光明」、「為官人稱明仁司馬,作詩堪比唐宋大家」美譽。

王佐65歲退休返家,依山傍水、綠蔭懷抱的家鄉美景令他欣慰。「歸田無別業,此是種花台」,他從各地購來400多種花卉,在村裡建起「聚景園」。園內椰竹成蔭、花香鳥語,他喜作《灘村四景》、《桐鄉夏蔭》、《桐鄉八景》等詩章,「桐鄉夏蔭」還被列入「臨高古八景」。作為一代碩儒和卸任官員,他尤愛波光粼粼文瀾江,賦詩「活活臨江水,流丹落晚霞。不勘頻北望,萬里帝閽賒」,一句「萬里帝閽賒」最是感人,雖已歸隱,憂國憂民仍縈繞在心啊!他還積極籌建「桐鄉書院」,教育鄉民子弟,為臨高文化事業作出貢獻。他與臨高致仕訓導謝寧、國子監生員王錫、隱士王政等賢才及中原貶官多有交集,結伴出遊、談詩論文,「四顧茫茫大明海,托舉瓊崖一明珠」,乃是他不滅的詩情!暮年,他還常聽家人讀書唸詩,臨終前還作「生壙詩」寄託平生。1512年,85歲的王佐謝世,也算高壽了。

行走在古樸清麗的透灘村,筆者竭力想像王佐這位古賢的高貴形象。一位土生土長的瓊島人,二十幾歲中舉,六七十歲致仕,一生除了攻讀史書、甘做公僕,便是吟詩著述,文瀾江見證他靜思謀篇的詩魂,華南大地見證他憂國愛民的情思,集納302首詩章、82 篇雜文的《雞肋集》和囊括海南全貌的《瓊台外紀》等等是他留下的珍貴遺產。他並無驚天動地的偉業,卻擁有後世對他的由衷讚譽,一生足矣!

入夜,我在文瀾江畔酒店三樓翻閱《雞肋集》:「珠崖逐客才過海,南渡君臣已戴天」、「我懷千古中原恨,幾度經行淚泗流」、「相逢莫話紹興年,每為先生一憂然」等含義深厚的名句令我感動,「夫何生海南,而能濟飢飽。八月風颼颼,閭閻菜色憂」等愛民如子的詩行更令人扼腕......800年逝去,臨高人秉承王佐遺風,吟詩寫詩成風化雨,2014年該縣獲譽「中華詩詞之鄉」,堪稱王佐精神延續、文化自信結晶,教人歡欣鼓舞,筆者獻上一闋--

透灘村頭禮魁坊,

歷盡風雨終流芳。

吟絕王佐啟後代,

而今更列詩詞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