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乃中國傳統藝術,跟琴、棋、畫合稱「四藝」。不論古今中外,只要有文字,就有書法。書法貫通「文字」和「圖畫」,把文字這種工具賦予美感,讓它脫離實用的層次,昇華成藝術。
自秦後成為獨立藝術
我國書法,源遠流長。自上古有甲骨文和金文,奠定中國文字以表意為基礎,文字造形變化多端,一勾一捺,出自不同人的手,各異其趣。蓋醜劣乃人之所共惡,美妙人之所共好。書之不工者,雖有高文,如被糞穢,作者汗顏,閱者齒冷。
故自秦以後,文人開始追求字體之美,書法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歷代文人墨客均醉心於鑽研此道,自古以來,擅長作文的文人,幾乎無不會書法。
元代劉因《荊川稗編》載:「魏晉以來,其學始盛,自天子、大臣至處士,往往以能書為名。」故魏晉有鍾繇、王羲之父子等書法大家出現。及至唐代,更是名家輩出,書風大盛,帖學、碑學也興盛起來。
書法是藝術,鑑賞藝術本帶主觀,然書法的美,自有約定俗成的理論和審美準則。千百年來,論書法者眾,繼漢有蔡邕之《筆論》、晉衛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永字八法》、唐虞世南的《筆髓論》、明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清康有為的《書鏡》等。書之法則,于焉略備,不必筆者在此饒舌了。
成功三途:天才 法則 努力
學習中文書法,不論毛筆、硬筆,其道在三,一是天才,二是明法則,三是努力。沒有天分,難臻妙境,難以達至「習古而不泥古」之地步。然天才受乎天,後天用功,也很關鍵。「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業精於勤,「觀」和「操」對研習書法也很重要。
古代有名的書法家,都勤於臨摹,鍛煉手腕對筆的控制,也熟悉前人的筆法和意境,「站在巨人肩上」,再求自出機杼。王羲之習字寸紙不遺,「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更是千古美談。
書法造詣的高低也反映書者的學養。蘇軾曾說︰「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則君子小人必見於書。」書法乃藝術,而藝術都不能是機械的模仿,每篇書法都是創造,而藝術創造都是直通心靈的。觀一個人的書法,除可以看出書者的學養、書法水平,也可見出書者的性格和書寫時的心情。
即使同一位書法家,在不同情境下書寫同一篇文章,風格也可迥異,即是此理。
讓子女學書法 修心養性
現今香港,不少家長迷信子女要有一技之長,甚或博通數家,他們不理子女的天性、興趣,為迎合社會風氣或名校期許,便安排子女學習樂器、圍棋或是珠心算,然讓子女學習書法的,卻少有聽聞。學書法,長年累月的臨摹、練習必不可少,或許從功利角度來看,學書法付出多,可見的利益少吧。
學書法,在揮筆用墨時,須摒除雜念、心情平和,故習字能幫助修心養性,也可培養毅力和訓練耐性;然若只為了這些附帶的好處而去學習書法,則又似是捨本逐末之舉了。■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