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初,粵劇界正為西九管理局籌謀獻計,希望把西九戲曲中心打造成為本地演出、教育及資源基地之際,我卻大潑冷水,指出西九地價昂貴,只宜建設演出場地和展覽館,教育及資源應考慮地價較廉的高山劇場。高山劇場一直受人詬病是交通不便,但隨着地鐵通車,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我向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提出這項意見,獲周振基主席接納;及後,經他努力游說九龍城區議會,高山劇場建設新翼終於露出曙光。
去年9月9日,隨着利用數碼化技術和嶄新科技打造的「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開幕,象徵着高山劇場新翼的設施全部投入服務。 中心設「歷史尋跡區」、「名伶區」、「劇本、唱腔及音樂區」、「化妝區」、「虛擬舞台區」、「閱聽區」六個區域,每區都有我的心水選擇。
「歷史尋跡區」將發展逾百年的粵劇藝術劃分為五個時期。早期粵劇收錄了近百張珍貴圖片,展示昔日紅伶老倌的風采;而特別製作的紅船動畫,生動解構紅船結構,重現當年紅船落鄉演出的路線。
「名伶區」是中心的重點展區,網羅八十位從廿世紀初至今活躍於香港粵劇藝壇的名伶,記錄他們的入行經過、師資所承、藝術成就、珍貴照片、訪問精華及演出藝萃等,是一部聲、畫和文字俱全的伶人辭典。
「劇本、唱腔及音樂區」收藏了二十多本原裝劇本,其中林家聲的劇本,首度公開他親筆書寫的手稿和筆記,「聲迷」一定不可錯過。
「粵劇化妝區」以趣味方式介紹粵劇化妝的基本知識並設有互動化妝遊戲,訪客可跟隨指示逐步完成有趣的粵劇臉譜化妝。化妝完成後,更可即時透過附設的拍攝功能,拍下自己的粵劇妝容,留作紀念。
「虛擬舞台區」透過四台專業投影機,配合先進的邊緣重疊技術,將「一桌兩椅」和《六國大封相》的細部透過三維模型影像逐一解構。
「閱聽區」收藏廿多位名伶獨家專訪的足本訪談、八十位紅伶的珍貴照片,以及過往由香港電台電視部和電台製作的粵劇節目的精華片段及錄音聲帶,絕對稱得上是粵劇寶庫。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