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香港能源經濟學會會長 浸會大學退休教授
目下金融市場隱藏茪@些制度性問題,例如基金制度。基金的表現往往與市場指標(股票指數)掛u,例如港股的瓻、美股的道指及標指等,只要基金業績無跑輸指數,便算「達標」。尤其大旺市時,為免追不上大市的表現,許多基金皆被迫追入指數成份股。
今番港、美股市皆由若干隻重磅股帶領上升,其中重點炒賣科技股及銀行股。港股方面,大戶集中買賣騰訊、友邦、平保及港交所等瓻權重股;美股方面,則由蘋果、面書、亞馬遜及谷歌等若干隻股份所領航。在如斯境況下,基金投入資金於股市時,必買此等熱門股,變相把該等股份的股價越推越高,令大市升得更凌厲。
由於去年港美股市指數狂升,各個基金皆表現良好。例如,去年港人的公積金及強積金的成績亮麗,如強積金錄得22%的淨回報,股票基金則為34%,為2000年計劃成立以來的第二高年度回報。然而,倘若市況一旦逆轉,即股市大崩圍(牛轉熊)之時,各個基金皆爭相走避,紛紛沽出風險高的股票基金,升至天價的重磅股首當其衝捱沽,使股價大跌,全世界的基金亦將大瀉,屆時大部分市民皆受影響,包括公積金和強積金的供款人,以及持有基金作投資的均需蒙受損失。
金融業架構不利市民
應指出,一般基金鮮有做對沖,蓋大跌市時只要它們不跌得多於市場指標(股票指數),已算對客戶有交代。此外,只有少數基金能避過一劫,例如早一步減持股票基金,轉吸入低風險資產,如以外幣、債券或現金為主的基金。
在如此架構下,很多基金公司存在誘因,利用客戶的資金在股市炒出炒入,博取回報,若然成功,可分取豐厚花紅,如不幸失手,亦可穩賺不賠,即管理費照收,損失的只是客戶的錢。
今番只炒大股的風潮,充分暴露了基金制度的弱點:最近一兩年此制度讓金融機構拿全社會的資金投入股票市場大賭(此語或苛刻,骨子裡是事實),自己穩賺不賠,各人的退休金及基金收益被迫坐過山車,對社會穩定有無負面影響,值得深思。
上述情況不只香港獨有,美國等世界各地皆如此。各國政府應檢討此一結構性問題,看看如何更能保障客戶(一般市民)的利益,蓋目前的制度架構似乎太偏向金融業界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近月港美股市皆出現劇烈震盪,瓻及道指分別於1月29日的日中高點33,484及26,608點(皆為兩市的歷史高位),兩周內急挫一成許,令投資者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問今番牛市是否已經完結?此中涉及一些不確定因素。
試想,若然各國中央銀行收水,即縮減量化寬鬆,亦稱「縮表」,屆時抽緊銀根,利率續升,理論上會使股價下跌,債價下跌而債息上升。一旦收水太緊,即大幅縮表,那末各類資產(包括股市、債酗弮茈奏)都會大跌價,股市踏入熊市,毫無疑問,但如此這般,豈非重演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各國央行是否願意見到此一局面?相反,倘若央行並非大收水,即縮表溫和,利率適度上升,如美息符合預期年內上升3/4厘等,資金將由一些資產類別流往其他資產類別。現從股、債兩市作分析:
股市方面,目下環球股市(包括港美股市) 的估值已非常高,料難再吸引大量新資金流入,意味茷嵽咩Y使掉頭再升,但升幅仍會受到限制,形成有反彈但難大升的局面。債市方面,在金融市場動盪之時,債券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美債,共四個因素:一,美國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經濟實力雄厚。二,美元仍執世界貿易的牛耳,亦為世上最大的儲備貨幣,具市場主導地位。三,美國是政治及軍事霸主,如有戰事發生,人人都會爭購美元,作避險之用。四,該國的物產及資源豐富,亦尊重私有產權,賴債的機會微乎其微。凡此種種,益增美債的吸引力。
資金流向數字有啟示
現時許多西方專家擔心,今年美元續跌,美債息續升,比如升穿3厘,屆時可能引發債券市場大震盪。出現此情景的可能性有多大?
目前美元已下跌一段不短的時日,亦下跌了不少,目前美匯指數約位於89點的水平,並非偏高,有理由相信今年出現反彈的機會不少,屆時新興市場(包括香港)股市可能因而受壓。此外,理論上,債息上升,債價下跌,若然美債價格日後跌至某個水平,吸引長線資金吸入來收息,在金融動盪的時刻,很多人都追求穩定的收益。
關於資金流向,以下一些數字值得參考:美股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於2月6日至2月9日一周內錄得285.6億美元淨流出,相反,流入美國債券ETF的資金則持續上升,截至2月9日的10周,流入數額達257.5億元,反映資金由股市流入債市,而非如「專家」所指般反向而行。
有水準的評論員應以平常心看事物,並保持清晰及獨立的頭腦,基於事實及實際數據來作判斷,而非想當然矣。不應只求譁眾取寵,亦不宜只作西方領導性傳媒的傳聲筒,對其觀點不經思索照單全收。另一些即興式的口輕輕之言,皆非正道,對讀者並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