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榮 民建聯中委 新社聯副理事長 新界青聯智庫召集人 沙田區議員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這座世界上最長的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大橋成效如何,即將進入實戰驗證的階段。儘管反對派質疑大橋是浪費公帑,廣大商家及市民卻以行動表達對大橋的期望。包括使用大橋的兩地牌申請踴躍,不少市民參加可一睹大橋宏偉建築的旅行團。筆者認為,這反映大橋存在巨大機遇,一旦通車,相信必然造福香港及珠三角地區。不少論者提及,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為物流貨運、旅遊等方面帶來效益,打造港珠澳一小時生活圈。筆者認為,除了可量化之處,一些不可量化的地方,也足可見大橋通車後的巨大效益。
近年國家發展飛速,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主導的「一帶一路」吸引不少國家及地區爭相參與,可見國家的發展勢頭及經濟實力。最近,國家更在珠三角推出兩大國家級的計劃,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港珠澳大橋,對香港而言,如此空前絕後的計劃都與香港有關,機會千載難逢。事實上,國家對大灣區如此重視,近水樓台連接大橋的香港,必定可在國家的優先支持下得到進一步發展。
此外,一個城市的發展,始終局限於地緣因素。香港過去飛躍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初期的「前舖後廠」模式。但近年香港內部之爭浪費機遇,加上隨年代發展,既有模式基本已進入樽頸,香港有必要在發展定位上思變。港珠澳大橋通車以後,香港與珠澳兩地發展出一小時生活圈,同時為香港尋求新發展和定位提供更多可行性。
港珠澳大橋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不過要進一步強化效益,仍離不開軟件上的配合。舉個例子,外國其他灣區與大灣區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他灣區在制度上基本一致。在香港「一國兩制」固然帶來優勢,但制度不同始終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筆者建議國家可在保持「一國兩制」的優勢下,推出政策促進粵港澳的溝通,例如民建聯之前所言的國民待遇,便是其中之一有助理順不便的方法。只要有助國家及香港發展,任何方法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