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重構(下)

2018-03-24

汪玉凱 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四是本輪國家機構改革堅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涉及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進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統一方面入手,必將讓公共服務管理更加高效便民。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組建了農業農村部,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強化了機構職能保障。

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不再保留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不再設立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機構改革指引下,衛生工作將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部門之間將更加協調高效,有利於衛生健康工作全面深入展開,構建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此次國家機構改革致力於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切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立足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立足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展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給地方機構更多自主權

五是本輪改革突出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把改革機構、優化職能、提高效能作為着力點。以國務院機構為例,儘管國務院組成部門的數量減少不多,但重組的力度是很大的,比如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將原來的國土資源部、發改委、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局等8個部門有關自然資源管理的機構和職能重組,強化了國家對自然資源的管理。

還比如國務院本次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緊緊圍繞環境保護這個短板,加大了機構整合的力度,將分散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以及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的相關職能加以整合,使其形成合力,克服長期困擾我們的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弊端。這對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這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再比如,新設立的應急管理部,整合了原來12個部門的相關機構和職能,包括國家安全局、國務院辦公廳、公安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地震局、國家減災委、國務院抗震指揮部以及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等。這樣大幅度的機構職能整合,對加強應急管理,形成合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六是給省級及以下地方機構更多自主權,增強地方治理能力。處理好中央與地方關係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建國以後的歷次機構改革,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這個問題。但時至今日,有關這方面的問題依然突出,比如中央與地方權責關係的處理,財力與事權的劃分等。《決定》強調要科學設置中央和地方事權,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責關係,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增強地方治理能力。

要把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實施更為便捷有效的經濟社會管理事項下放給地方。除中央有明確規定外,允許地方因地制宜設置機構和配置職能,允許把因地制宜設置的機構併入同上級機關對口的機構,在規定限額內確定機構數量、名稱、排序等。《決定》中的這些規定,對解決「上下一般粗」,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更好地為民服務必將產生重要影響。

機構編制法定化有突破

七是推進機構編制法定化將有實質性突破。在過去的多次機構改革中,有關機構編制法定化的問題早已提出,但實施過程中往往不夠順暢。因此常常會出現因人設事、機構設置隨意性較大等現象。實際上一個國家能不能建立起一個科學、系統、有效的機構和職能體系,逐步將之納入法治軌道,與機構職能的法定化有直接關係。正像《決定》中指出的,機構編制法定化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保障;要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加快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

而要實現機構編制的法定化,首先要完善黨和國家機構法規制度,如制定機構編制法等;其次要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剛性約束。包括加強黨對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建立編制資源管理的動態調整機制,建立相關的信息化平台等。另外,還加大機構編制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只有在這些方面不斷着力,我國黨和國家機構編制法定化的目標才能實現。

(續昨日,全文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