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 資深評論員
樓價上升帶來香港人的財富增加,但富裕了卻並不幸福。高樓價帶起高物價,更因為住房面積狹小,香港人生活的相對品質是受到嚴重影響的。
置身東方之珠,璀璨維港,更多人會說,香港人「身在福中要知福」。事實上,香港累積的財富增長很快,瑞信發表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全球百萬富翁人數按年增長1.8%,在全球百萬富翁之中,香港佔11.5萬人,按年升5.5%,香港家庭總財富按年升8.1%,以財富總額平均數計算,香港成年人平均身家約18.5萬美元(約144萬港元),按年升6.7%。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表面上,香港人富裕了。報告還估計,直至2020年,香港百萬富翁人數將升至15.6萬人;香港家庭總財富在未來5年則按年增長5.9%,至1.5萬億美元。
樓價升幅跑贏財富增長速度
財富增加了,但買不起樓的人更多了,錢多並沒有因此造福香港人。萊坊(Knight Frank)發表報告指,去年全球樓價普遍上升,其追蹤的59個國家及地區中,有85%的樓價錄得上升。香港以樓價勁升13.7%,排名全球第二。
香港樓價的升幅遠遠超過香港人財富的增長速度。於是,發展商縮小樓宇面積來降低總售價,香港的劏房新樓因此越來越多。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實用面積小於20平方米的私人住宅單位近年不斷增加,由2012年的0升至2017年的691個單位,佔整體落成量的3.9%,較2016年的206個單位落成量急增2.3倍。這些劏房新樓主要集中於灣仔、東區、油尖旺及九龍城,都是香港的黃金地段。
2015至2017年間,每年約有三成一的私人住宅單位實用面積小於40平方米;2018年預計落成量更多達37.7%屬於這個組別,比例高於其他單位類別;至於面積介乎40至69.9平方米的中型單位,預計落成量只佔總數32.1%,即預計今年落成的住宅單位以細單位居多。私樓愈起愈小及愈起愈貴,成為香港住宅的趨勢,也讓市民居住質素不斷下降。有議員促請政府盡快增加土地供應,解決問題。
住房問題衍生對社會不滿
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披露,香港現時家庭住戶的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約430呎,人均居住面積則為161呎,82.2%的家庭居住面積介乎215呎至753呎,每戶及每人的平均廳房數目分別為3.2及1.1。此外,超過4成的一人或兩人住戶所佔用的面積為介乎215呎至430呎,數據同時顯示,約8%的住戶居於面積小於215呎的單位,約有336個四至五人家庭居於面積小於75呎的單位。整體數據反映,香港人均居住面積遠低於內地城市的381平方呎和新加坡的323平方呎。
近年香港樓市持續熾熱,反映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升近180點的水平,超出1997年樓市高峰期的100水平。樓價上升雖反映經濟的蓬勃,但同時也帶來不少社會問題,例如年輕人置業困難,租金負擔沉重,社會不滿情緒上升,仇富情緒增加,導致越來越多社會運動的出現,嚴重削弱特區政府的管治穩定性。中大生活質素研究中心,於2016年6至7月期間訪問1,000名學生。研究顯示上年度香港青年生活質素指數為99.68,較前一個年度下降了0.62點。當中28個指標中13個轉差。香港青年的生活品質比去年變差,許多年輕人對香港政府各方面的施政感到不滿,對未來感到悲觀。這一系列由於土地不足衍生的問題,都值得香港政府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