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徐立之倡更多核心科目「鬆綁」

2018-05-04

學生選科更自由更多元 教局:通識檢討無預設立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近日中學文憑試核心科目通識科傳出改革建議,包括改為只設「合格/不合格」兩個評級減輕學生負擔,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多名教育界人士昨日表明,認同通識科的價值,但認為仍有調整空間。曾任港大校長的港科院院長徐立之則指,現時高中4個核心科目負擔較重,希望不僅是通識科,其他核心科目都能「鬆綁」,給予學生更大空間選修心儀科目。教育局回應指,「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就有關議題進行全面檢討,強調局方無預設立場,會持開放態度了解情況。

根據2013年微調後的3年新高中課時規劃資料,若以現時主流的「4+2」的組合計算,4個核心科目課時為1,120小時至1,310小時(數學科只計必修部分,不包括延伸單元M1/M2),而兩個選修科目課時則只得500小時,可見新高中課程對核心科目的偏重。

徐立之昨便指,因高中生要修讀4個核心科目,令學生欠空間選修多元科目,不利學生個人發展,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因而放棄高等數學的延伸單元,升讀大學工程或理科時難以跟上,可能影響培養香港未來創科人才的生態。

對於課程檢討,他希望除了通識科外,政府亦可以為其他核心科目「鬆綁」,讓學生有多些自由依興趣選科,而如何「鬆綁」其他科目,則需交由相關專責小組討論。

黃均瑜:微調變更合理

教聯會會長黃均瑜則表示,近年通識科推行一直存有爭議,故微調及變更通識科是合理的,強調「一個課程10年都要檢討一下」。

他認為,通識科難免涉及一些政治議題,但如考核時過於偏重便是問題。

黃均瑜坦言,現時部分年輕人較為反叛,若給予他們太多批判工具,易令部分人只懂自我張揚、批判別人及挑戰權威,而從不自我反思,亦可能有問題。

對於科目檢討,他表示專責小組應該開放及公開諮詢意見,又指課程改革對老師及學生影響甚大,也要視乎大學的收生標準,故必須慎重考慮。

戴希立:檢討無關政治因素

智庫「教育2.1」成員、前教統會委員戴希立表示,通識科有助學生建立獨立判斷及思考能力,並不贊成取消通識科或完全不評核。

他指,現時選修「4+2」的學生升大學後較難跟上,選「4+3」卻易感到吃力,故有需要改革課程,並強調檢討與政治因素無關。對於評級標準,他認為若只分「合格/不合格」難以分辨優異生,故建議加設一個「優異」評級。

課程發展議會──考評局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資深通識科老師許承恩對通識科檢討持開放態度,但強調需要經專業及全面的討論,不宜貿然改動。

許承恩對檢討持開放態度

他續指,課程發展議會重視專責小組的意見,但不會視其為必須跟從的行政指令。

據了解,專責小組將於下星期約見多個中學團體,以收集有關通識科及其他課程未來發展的意見。

蔡若蓮:檢討正收集意見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則回應指,專責小組目前仍在就通識科檢討收集意見,並會與業界保持溝通,在整理意見後,會向局長及政府報告。

她強調,局方無預設立場,會了解前線情況及社會對新高中考評及學生出路的關注,又認同通識作為核心科,對學生創意思維、全面發展及思考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通識科發展歷程

時期    發展 

2004年10月 教統局發表「334」新學制文件,提出通識科為新高中4個核心科目之一。 

2005年5月 新學制第一階段諮詢報告表明,社會對通識科推行策略和考評設計意見分歧,包括有建議要求將通識列為選修科,亦有意見指通識科應採用「合格」和「不合格」兩個等級,或「優異」、「滿意」及「欠佳」三個等級。 

基於考評專業、國際認可、學生學習動機等原因,報告確立通識科與其他核心科看齊「必修必考」,以1級至5**級作成績匯報。 

2009年9月 首屆新高中學生(中四級)開始修讀通識科。 

2012年4月 首屆文憑試通識科開考。 

2012年7月 首屆文憑試放榜,約九成學校考生通識科達2級的升學門檻,隨後數屆達標數字相若。 

由於大學收生普遍以「4+1X」或「4+2X」計分,學生如要入讀心儀學科,便需要在通識科取得佳績以獲更高分數,學界開始出現「重核心科、輕選修科」現象。不過2011年開始,有更多大學/學科開始改以「最佳5科」或「最佳6科」計算入學分數,選修科重要性提高。 

2014年4月 首三屆文憑試通識科均考政治題,引起爭議,不少人批評通識科考評偏重政治,主導日常教學。 

2015年4月至6月 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通識科維持6個單元,並修訂部分「探討問題」,而文憑試保留必答題,但會採用更多不同議題、題材和概念。 

2017年2月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通過議案,促請政府全面檢討通識教育科,取消通識科考卷評分等級,改以合格/不合格作為通識科的評級,以減輕學生的應試壓力。 

2018年5月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就通識科課程進行檢討,包括考慮只設合格/不合格評級等意見。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資料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