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認兩地存文化差異 籲政府協助更好創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國家近年銳意深化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之間的合作,希望發展成媲美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及日本東京灣區後的世界級大灣區。海港青年商會。昨日舉辦《大灣區創業文化共融》青年領袖論壇,多名與會者都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為香港年輕人帶來更多機會,但他們都承認兩地存有文化差異,期望兩地政府可以有措施協助香港人融入大灣區發展。
海港青年商會昨日舉辦《大灣區創業文化共融》青年領袖論壇,邀請明匯智庫研究主任、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謝曉虹,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主席鄺海翔及兩名青年創業家黎美言和張敬仁出席。
本身是藝人的黎美言近年轉到內地發展,「香港有很多有能力的人,但卻欠缺發展機會,很多行業的機會都在減少,所以到了內地工作和居住一段時間,發現內地的科技十分先進。」
她指抗衰老、生態環保及人工智能等都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呼籲香港年輕人要成為「機會主義者」,多了解香港以外地方,尋找更佳的發展機會。
內地雖然有很多機會,但發展的方向也變得快,前幾年最多人研究的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技術現時已經被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取代。鄺海翔表示,選擇發展熱門的技術雖然較易獲創投基金資助,但盲目追風並非正確的生意方向,提醒有意創業的年輕人要想清楚發展方向。
創業先了解內地文化
鄺海翔並提醒,香港人雖然「醒目」,但也不能輕敵,創業前必須作好準備,了解自己的想法會否已經有人實踐,指即使被人「捷足先得」亦未必是壞事,因為內地有人做亦表示成本會下降,建議有關創業人士可以繼續改良相關技術。
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少地方的人與香港人一樣能說廣東話,但不同城市亦有不同文化,鄺海翔指有意到內地創業和工作的年輕人可先了解當地文化,他舉例指內地人做生意的方式與香港人不同,他們傾向先交朋友,再做生意,稱曾有內地人向他投訴香港人功利,一見面就立即談工作,好像只是想跟他做生意。
倡整合資源提供支援
謝曉虹就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現時有「官熱民冷」的問題,不少香港市民都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欠缺認知。她相信背後原因或與兩地的生活文化和價值觀不同、相關資訊不足等原因有關,建議兩地政府合作設置大灣區資源網,為市民提供統一的資訊平台,並要為有意到內地創業人士提供更全面支援,甚至給予港人國民待遇。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及江門所組成,中央政府近年致力推動區內各城市加強合作,在教育、就業、創業等方面推出有利青年發展的措施,期望令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
另外,海港青年商會亦會舉辦「2018大灣區青年領袖選舉」,選舉以「青年有夢,共建灣區」為主題,希望表揚有志向、有熱誠,並願意追夢的年輕人,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供來自不同地區青年交流,共同建設大灣區的平台,選舉提名期明日(8日)結束,並會在8月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