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平川 資深評論員
香港政治鬥爭的形勢,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已發生較顯著變化。反對派改變過去以激進行為頻繁搞事博取眼球獲得支持的所謂「直接對峙策略」,開始謀劃和實施更為長遠、更有針對性的「議席爭奪戰略」。除了將主要資源與精力投放到建立全面「對抗性公民社會」、「自發性社區議政」的所謂「新型抗爭模式」外,最為核心的一點在於,意圖通過新一輪的政治操作,去達到全面獲取席位、重新整合反對派力量的目的。而非法「佔中」搞手、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所主催的「風雲計劃」,便是這個圖謀的關鍵一棋。揭開「風雲計劃」的組織、運作、策略及意圖,對於全面掌握反對派的未來動向,遏制外部勢力插手和操縱香港政治事務,至關重要。
「風雲計劃」已悄然運作一年
根據戴耀廷去年4月份拋出的「風雲計劃」構想,如果反對派要影響2022年行政長官選舉,就需要確保自身在2021年獲得超過500個選舉委員會的席位;而要獲得500席選委席位,唯一也是最大的突破口就在「港九區議會」、「新界區議會」兩個界別的總共117個席位當中;要取得這些選委席位,反對派就需要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全面出擊。
而據戴耀廷以及反對派的估算,區議會總共452個直選席位中,反對派獲取300多個席位的可能性較大。為此,急需尋找300名以上地區服務的「風雲戰士」。只要確立這些人員以及具體的服務選區,盡早投入「服務」,再加上綜合、協調的全方位的選舉及宣傳工程,便可以最大的勝算,「奪回」被建制派控制的區議會,最終影響特首選舉,從而「逼使」中央政府改變現有的政治制度。
「風雲計劃」從提出到現在已整一年,據稱已經完成了從概念到實施的「重要過程」。有消息稱,募集「風雲戰士」的計劃,已經在4月初基本完成;4月底至5月初將舉行5場「政治素人講座」,展開實質性推進步驟;7月立法會休會後,還將舉行一場「地區政綱」大辯論;10月前正式形成全港18支地區「風雲聯隊」,以及18支「風雲後援隊」。按其運行速度,反對派2019年區議會選舉工程將提前一年,若最終「風雲計劃」順利落實,將對選舉結果乃至整個政治形勢產生重大且深遠影響。
實際上,這一系列計劃一直在悄然推進。戴耀廷從去年11月開始至今年2月,不停穿梭於全港18個區議會,「物色」每一個區的合適人選。到了4月中,已經尋覓到逾200人。這些人中,絕大多數為過去一直有參選或者是有政團支持背景的人選。當中包括來自於民主黨、公民黨、民協、工黨、「新民主同盟」、街工、社民連,以及所謂的「獨立民主派」(包括﹕葵青連結動力,沙田、荃灣、屯門、天水圍、藍田、將軍澳、油尖旺社區網絡,「本土民主前線」、「人民力量」、「民主陣線」、「土地正義聯盟」等)。與2016年反對派的區選協調不同的是,此次大幅增加了非法「佔中」後興起的「傘兵」組織及所謂「本土派」成員。
雖已經找到部分「風雲戰士」人選,但並不代表已能「擺棋佈陣」。據透露,目前「風雲計劃」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撞區」,尤其是在油尖旺、將軍澳、九龍城三個地區最為嚴重。未來需要進一步作出協調,但由於各地區組織、政團存在較大的利益衝突,最後極可能還有個位數無法妥協的選區。然而,這些都無關宏旨,對反對派的核心策略無關緊要。
此外,今年7月中立法會休會之後,反對派區選協調人也即「民主動力」與戴耀廷,將聯合其他反對派團體舉行一場「地區政綱」的大辯論,以作為來年區議會選舉的地區性政綱的藍本;並通過這場辯論會,為今年10月份成立的全港18支「地區風雲聯隊」、18支「風雲後援隊」進行人員協調,希望在今年底前正式組成。到明年1月或農曆新年前,所有反對派的區選結盟工作正式完成。(未完,明日待續。本文轉載自2018年5月《紫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