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次分別談了有關「知己」及「敵人」的典故,而筆者分別列出了「管鮑」這對「知己」及「曹劉」這對「敵人」的故事。然而,世事往往難料,「知己」與「敵人」這個角色很多時都會發生在同一對人物身上,是敵是友,有時大家都難以弄個明白。
羞於其下變刎頸之交
就以廉頗及藺相如為例,他們本來是毫無關係的人,只是恰巧共侍一主,合力為趙王出謀劃策。及後經過了「澠池之會」一事,「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更出言說:「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對外宣稱:「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
這個時候,廉頗可說是與藺相如勢成水火,廉頗憎惡藺相如之心顯而易見,他已視藺相如為敵人。
然而萬料不到,之後廉頗得知藺相如處處避他,背後竟有重大隱衷。「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鬭,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
藺相如為國家放下私人恩怨,寧願不與廉頗計較,這令廉頗慚愧不已,立即「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
兩人本站於敵對局面,然最後也可放下偏見,成為「刎頸之交」,這說明了「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說話是正確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
氣死周瑜 又去弔喪
又如諸葛亮與周瑜兩人,你說他倆是敵人還是朋友?熟讀《三國演義》的人,必定認為他們絕對說不上是朋友關係。然而,周瑜死時,諸葛亮於靈堂前是哭得如斯淒厲,更親撰祭文,歌頌周瑜一生的豐功偉績,連身邊的人亦被他的情詞懇切所感染,有誰不相信兩人是知己好友?如不,諸葛亮又怎能寫出這麼哀痛之辭?
更多的人認為他倆是敵人。在「草船借箭」一事,周瑜多次欲置諸葛亮於死地;周瑜之死與諸葛亮更有着直接的關係,他正正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周瑜臨終前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反映出,他是多麼的憎恨諸葛亮,更認為這世上根本不應該同時容納他倆。那麼,就此看來,他們究竟是敵還是友?
筆者認為,是敵是友不能一概而論,他們是什麼關係,取決於他們的需要。兩人分別效力劉備及孫權陣營,他們的主公交好,兩國結盟,他們自然要化身「朋友」。利盡交疏,相信兩人若沒有任何利益關係,必成水火不容的敵人。
又以管寧、華歆這對朋友為例,他們本是一對要好的朋友。據《世說新語》記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管寧之所以與華歆「割席」絕交,是因為發現華歆於價值觀上與自己大有不同。他與華歆由友變敵(嚴格來說不算敵,因沒有傷害之意),正好說明敵友的關係不是永遠如一的。■吳一敏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中文科主任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