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科學講堂】血紅蟻掠幼蟲回穴勞役

2018-05-23

科學家研究螞蟻基因 分析「強搶奴隸」行徑

以前跟大家說過,我們現在對DNA已有相當深的認識:能分析不同生物的DNA排序、能指出基因突變,甚至嘗試從基因突變過程中,推算不同物種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今天以螞蟻為例,介紹DNA如何讓我們認識物種演變的過程,從而探討物種形態及行為是如何形成。

Formica sanguinea(筆者譯作「血紅蟻」)是一種有掠奪奴隸習慣的螞蟻。牠們會入侵其他蟻穴,將其螞蟻幼蟲帶回自己的巢穴中,讓牠們長大後成為「奴隸蟻」,維持巢內各項工作

螞蟻界也有「鵲巢鳩佔」

部分較「溫和」的林蟻,例如Formica bruni及Formica pratensis,則有時闖進其他蟻穴,趕走原來的蟻后,再由自己的蟻后取而代之,對本來的螞蟻發號施令,呼使牠們為新蟻后培育新一代。假以時日,蟻穴中原來的螞蟻,慢慢被別種螞蟻所取代,成為新舊蟻后交替時期的「臨時工」。

黑山蟻(Formica fusca)和其他蟻種則沒有這類型的「寄生」行為,牠們會靠自己的力量維持及建立新蟻穴;但因此容易成為其他蟻種的奴隸。

達爾文《物種起源》也提到螞蟻

達爾文對這種螞蟻的「寄生」行為很感興趣,更在其知名著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裡,嘗試用演化論解釋這類行為的來源。

他主張部分具侵略性的蟻種,入侵其他蟻穴,便是為了攫取幼蟲作為食物;不過部分幼蟲沒被吃掉而留了下來,意外地成為另一蟻種的「俘虜」。這種「意外俘虜」的現象,慢慢演化成血紅蟻那種「強搶奴隸」的行徑。但是達爾文的這個理論是否正確呢?

為了解這種行為是如何演化出來的,瑞士洛桑大學的Jonathan Romiguier和其研究夥伴,共分析16種螞蟻、共945段的基因,從而建構出這些蟻種在過往演化過程中的相互關係。

科學家們對DNA如何演化及突變早已有好一些認識,因此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去評估哪些DNA的分別較大,哪些DNA是由其他DNA演化過來的。

DNA決定螞蟻溫和或暴烈

Romiguier一眾研究夥伴利用數種統計分析方法,得出相對一致的結果。像黑山蟻那樣靠自己力量的蟻種比較早出現,其後才出現了林蟻那種較「溫和」地闖進其他蟻穴、把原來的螞蟻當作奴隸的種類;像血紅蟻這種主動攫取奴隸,奴役其他蟻種的,則相對較遲出現。

看來林蟻那種較「被動」的「寄居」於其他蟻穴的行為,是「強搶奴隸」的一個過渡狀態。其他科學家也提出了另外的理論:許多時候不同蟻巢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超級蟻穴」。在這個情況下,螞蟻可以相對容易地將幼蟲由一個巢穴運到另一個之中,繼而慢慢誘使螞蟻愈行愈遠,愈發主動去攻擊其他蟻穴,搶奪奴隸。

註:參考文獻:Romiguier et al.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8)

作者簡介:張文彥 香港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士。短暫任職見習土木工程師後,決定追隨對科學的興趣,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取得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修讀理論粒子物理。現任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教授基礎科學及通識課程,不時參與科學普及與知識交流活動。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