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敦煌,如何講述一個人人都能接受的敦煌故事?日前,在北京天橋劇場,香港舞蹈總會帶來大型舞蹈詩《緣起敦煌》,用虛化故事情節、還原敦煌經典印象的手法,以現代美學態度融入傳說,演繹了來自香港的「敦煌印象」。作為第十八屆「相約北京」藝術節的重點項目之一,《緣起敦煌》從香港人的視角展現對敦煌、對佛教、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被譽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的香港獻禮」。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圖:演出圖片由香港舞蹈總會提供
該劇2015年在香港首演,隨後又進行過兩次公演,2016年首次來內地演出,均獲得觀眾的如潮好評,更得到業界專家的肯定。從主題立意到舞蹈形態,從劇情結構到舞美燈光,《緣起敦煌》幾乎每一個細節都得到了認可和讚揚。
今次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推舉和支持下,在香港義工聯盟、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的贊助下,《緣起敦煌》登上「相約北京」藝術節的舞台。這也是該劇的第五次公演。
動態展現敦煌藝術
演出在首演版本基礎上增加了《水月觀音》和《金剛護法》兩個舞段,進一步豐富了演出內容。《緣起敦煌》由序幕、顯真、趨善、慈悲、弘美、歸淨、尾聲等部分構成,具有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的特點,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結合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故事講述敦煌莫高窟僧人緣一探索宇宙奧秘的禪修歷程,反映佛教對亡靈的慈悲關懷、眾生對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嚮往,以及絲綢之路各民族供養人的祈福心願等。
香港舞蹈總會董事、《緣起敦煌》藝術總監冼源表示,該劇的創作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館2014年舉辦的大型展覽《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希望以動態藝術形式展現敦煌的古老文化藝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注重以香港視野觀察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並運用現代藝術形式加以呈現,希望演出可推進不同城市間的文化交融與合作。
可以說,《緣起敦煌》是一部被烙上香港文化印記的敦煌史詩。該劇編劇曾柱昭表示,《緣起敦煌》既是對婆娑世界千態萬狀的應對,也是對自我的深刻觀照,是從香港人的視角展現對敦煌、對佛教、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演出中,飛天、反彈琵琶等敦煌石窟的經典畫面,被主創人員巧妙地搬到了舞台上。這些靜態的壁畫舞姿通過全新的連接方式,在今時的舞台上得到復活。該劇的編導陳磊告訴記者,回想創作初期,與敦煌「結緣」之時即展開了他的「圓夢」之旅。敦煌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呈現,是中國古典樂舞文化的代名詞。他說,「在我看來,每一個中國舞者心中都有一個『敦煌夢』,我亦沉醉其中。」
陳磊表示,正是人文理念的融合之「緣」,才鑄就了敦煌壁畫的絢麗多彩;不同時代審美的融合之「緣」,才成就了敦煌藝術的永世流芳。這部舞蹈詩的創作正是以「緣」字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題材方面以再現佛教思想引領下的人文理念為內容延伸,對「在世」與「往生」做了相應的情節假設,設置了天上、地下、人間三個不同的場景,並將經典的人物形象安置其中;手法上突出「共融相生」的理念創意,「共融」不僅是佛教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共融,也是時代發展與傳統背景的共融,是傳統人文與當代創作理念的共融。在他看來,該劇的創作,正是站在香港都市審美的前提下,對傳統經典文化予以當代詮釋,「相生」出兩地間一脈相承的「文化之緣」和「時代之緣」。
據悉,創作這場舞蹈詩的香港舞蹈總會成立於1978年,會員多為業餘舞蹈團體或個人,目前擁有會員團體200餘個,個人會員及會友800餘人。此次赴京演出的演員共40餘人,平時排練演出都要從本職工作中抽出時間。面對業餘舞者如何演好專業舞劇的問題,陳磊表示,「我們的演員雖多為業餘演員,但他們是真的熱愛舞蹈,練習非常刻苦。即使他們的腿、腰等沒有達到專業程度,但我可以發揮他們的特長,因材施教,也能達到最佳效果。」今次北京演出結束後,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印證了陳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