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探索精神性訊息 黎志文雕塑首次內地展出

2018-05-29
■黎志文向記者介紹他的作品《山水》,玄武岩,2017年。 張帆 攝■黎志文向記者介紹他的作品《山水》,玄武岩,2017年。 張帆 攝

今春,出生於香港,啟蒙於台灣,深耕於意大利、美國、荷蘭,立業於亞洲的著名雕塑家黎志文於上海龍門雅集推出他在中國內地首個個人作品展覽,展期至6月30日。

黎志文一九四九年出生,一九七三年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科畢業後,隻身前往意大利著名世界雕塑中心卡拉拉(Carrara)石礦區亨魯(Henraux)石雕工作室從事石雕創作。在工作室期間,黎志文有機會接觸到如亨利.摩爾(Henry Moore)、野口勇(Isamu Noguchi)、彼得.卡耶拿(Pietro Cascella)等國際著名藝術家。經歷四年創作後,他獲美國雕塑家羅伯.魯辛(Robert Russin)研究金,至美國懷俄明州工作,並於一九八零年取得美國懷俄明大學雕塑碩士學位。求學期間並與荷蘭籍妻子保琳共結連理,於一九八二年取得荷蘭視覺藝術機構之職業藝術家資格到荷蘭創作生活。一九八四年回台灣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歷經香港、意大利、美國、荷蘭再回到台灣,豐富的閱歷與吸收了多元思潮的審美觀,但他很早就選擇回歸東方精神。

一直以來,黎志文的作品都在試圖透過傳統雕塑表現的手法,以質感,或觀念,或形式,之間的對比去尋求個人創作風格的體現,而此種對比產生出的強烈張力和藝術效果,不單可以在兩種不同質材的對比處理中獲得,亦可從同一種質材裡運用人工造型與自然肌理的對比中擷取,來成功創造作品中既對比又協調的特殊效果,而此和諧統一的效果正是他一向企圖與觀者分享的創作理念。

回到亞洲三十年中,黎志文不斷嘗試探索和開發自身固有的藝術造型語彙,使之具有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歷史演化和深度。其雕塑造型語彙源起於其對於中文六書中造字的原理和方法,體悟自東方哲學思想所反映出的悠久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中的各種生活經驗,學習於東方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對比關係等;都深深影響茈L創作雕塑時,思考如何藉荂u象形」、「會意」等造字的精神性手法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來創作不僅代表個人文化背景延伸的雕塑作品,同時也能散播出普遍性的共同藝術語言與普世藝術價值。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