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已經展開,相信公眾都會表達自己對土地發展的看法和意見。得知諮詢展開後,我就想起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最後幾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從唐高祖李淵算起,到今天剛好是一千四百年。杜甫的理想,經歷了一千多年之後,依然只是一個理想。特別在香港,房屋問題一直困擾着市民,尤其是年輕一族。
最近看到一本由鄭寶鴻編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香港城區發展百年》,才了解香港原來是怎樣發展起來。其中的第二章「填海工程」,相信年輕人都會有印象,因為香港到目前還在進行填海,但對於什麼時候開始填海,最先填出的土地是哪一區,相信都和我一樣,要看了這一章才比較清楚。
英國派駐香港的第七任港督,名叫堅尼地,他的任期從1872年4月到1877 年3月,在任期間,除了倡議增加華人警隊外,最大的貢獻,相信是鄭寶鴻在書中說的,是「1875年開始的西環卑路乍灣填海」工程,這項工程於1886年才完工,「這個新區域被命名為『堅尼地城』,旋 即成 為 新 的 華人居住區。」
香港靠填海獲得的土地,在十九世紀末葉就有不少,像現在中華遊樂會、中央圖書館和皇仁書院坐落的地方,就是自1880年開始填海的。九龍的新填地街,顧名思義,可知是填海而得,也是在這個年代填出來的。
在土地諮詢期間,建議大家不妨看看這本《香港城區發展百年》,多了解香港各個城區是怎樣發展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