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演藝蝶影】原創歌曲和原創劇

2018-06-01

小 蝶

上星期我在本欄談及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盛極一時的粵語時代曲,其實都是由歐美日等不同的國家早已流行的歌曲填上中文歌詞改編而成。這種做法是很安全的,因為這些歌曲在原產地已經經過市場的測試,證明是可以成功的。

反之,原創歌曲便有一個危險。因為它不一定會為市場或聽眾受落。每一首原創歌曲都要面對嚴峻的競爭和難以預測的問題。有的會順利過關,受大眾歡迎;有的則可能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一閃而逝,甚至在沒有機會發出任何光芒之前便已石沉大海,永不超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到的都是前者,後者只是一將功成的枯萎萬骨。所以,很多人都會問為何香港現時的歌曲不好聽。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當人人都以自己的創作為榮時,聽眾只好聽他們的原創。這些原創歌曲當然有好有不好,但我們卻要接收所有創作。換句話說,我們是當了第一層的評審,好的壞的都先入我們的耳中。當一百首原創歌曲只有數首是上佳之作,而我們卻聽了大部分都是中下之選,自然會產生「現時的歌曲不好聽」的印象。

原來我這個論調放在本土原創劇之上也同樣有效。我最近與一位舞台劇前輩聊天,她說她不愛演出原創劇,只愛演繹翻譯劇的角色。她的理由是因為一個原創劇在首次演出時,實在有太多未知之數。她不知道怎樣將一堆只是文字的劇本變成呈現在舞台上的演出會是如何情況,亦無法估計出來的效果會是怎樣。所以,要她演原創劇,令她覺得風險重重,如履薄冰。即使她已經是經驗豐富的演員,也不敢隨意接受這種令她覺得很不安全的挑戰。

相反,她認為翻譯劇已經有前人演出,經過不少戲劇人的經驗的累積。當它來到香港,有人願意演出此劇的話,表示此劇是經得起考驗,值得一演再演。這種劇本就像能在外國流行的歌曲一樣,已經經過外國的市場的淘汰賽的洗禮,亦是被外國的觀眾加以肯定。優秀的劇本和在外國被創作人製作出一個令香港劇團有興趣演繹的舞台劇,不就是令本地演出可以較容易成功的重要元素嗎?

有了這種基礎,前輩說會令她信心大增。一方面,她相信她將會演出的製作是會成功的,因為有例可證;另一方面,她有足夠的資料供她參考前人的演繹和導演的手法。即是說,她在演出前,已經大概知道該劇呈現在香港舞台時會是何等光景,她站在舞台上又會是什麼模樣。對她來說,演繹一個早已被外國劇壇肯定的劇本會令她胸有成竹,而這種信心會令她有更佳的演出水準。反之,要她像唱原創歌曲的歌手一樣,以第一身演繹令她毫無頭緒,疑慮頻生的劇本,她認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即使她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到頭來也可能因為劇本、導演,甚至舞台設計出現問題,而令演出變成我剛才所說的一百首原創歌曲中失敗的九十多首,從此被長埋,浪費台前幕後眾人的心血和精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