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花園口,悲壯的「歷史證人」

2018-06-05
■花園口事件記事廣場。 作者提供■花園口事件記事廣場。 作者提供

張桂輝

今年6月,是花園口決堤80周年。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政府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渡口--花園口。史稱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是中國抗戰史上與文夕大火(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去年仲夏,應邀赴河南新鄉參加一個采風活動。返回途中,我決意要去花園口走一走看一看。於是,選定鄭州火車站附近一家旅館下榻。次日一大早,我們從火車站廣場,先乘坐32路公交車,後換乘小三輪,馬不停蹄,趕往花園口「扒口處」。這裡,只有一座浮雕紀念碑,頂端橫排茪K個金字:「一九三八年扒口處」,其下是幾組浮雕。我們拍了幾張照片後,匆匆東進。須臾工夫,來到「花園口事件記事廣場」。

大概是來得早,並無其他遊客。我們閒庭信步,登上位於「記事廣場」中央的圓形高台。在高台上,既可瀏覽廣場周圍的景色,也可欣賞百米以外的風景。廣場南端,是一面高兩米多、寬幾十米的粉紅色浮雕石壁。上面有「決堤扒口」、「災民流離」、「洪水氾濫」、「黃河歸故」、「日寇侵華」、「堵口會談」、「生態災害」、「復堤鬥爭」等八組以圖案為主,配以中英文對照的雕刻。這是花園口歷史的再現,這是中華民族奮鬥史的縮影。

浮雕牆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六角紀念亭。東側紀念亭中央,有一河南省人民政府、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1997年8月28日所立的「黃河花園口掘堤堵口紀念碑」。碑文在記述黃河掘口和堵口過程及背景的同時,記錄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堵口的會談,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的復堤鬥爭,以及共產黨在參與堵口過程中的積極主張、付出的努力與所作的貢獻。西側的紀念亭裡,有塊「花園口工程紀實」石碑,正面是數百字「紀實」,側面有蔣介石的題詞:「濟國安瀾」,楷書,繁體,落款為「蔣中正」三個字。

廣場東西兩邊空地上,分別是以「黃河頌」為主題的九曲長廊,以及「黃河河韻碑林」。長廊為通透式磚木結構,兩側「牆」上,佈設有一幅幅與黃河密切關聯的大幅圖片;「碑林」中,既有毛澤東、江澤民、胡錦濤、喬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也有啟功、沈鵬、張九齡等書法家的作品。廣場北面,黃河大堤前,立茪@座紀念碑,上面刻有「安瀾」二字,在燦爛陽光照耀下,顯得既凝重,又肅穆。黃河大堤裡側,鑲嵌的毛主席手書:「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白底紅字標語,遒勁有力、分外醒目。我們站在黃河大堤柵欄邊,舉目西眺,一座大橋飛架南北,大小車輛如蟻移動......

近日,重溫花園口參觀的情景,欣賞手機中的那些照片,查閱相關史料,花園口事件的過往歷史,便在眼前鮮活起來。慢慢的,花園口幻化成一位悲壯的「歷史證人」,滔滔不絕訴說荂u扒口」的功過是非。

花園口決堤,並非心血來潮的臨時決定。早在1935年,便有「中日交戰時,可決黃河之堤將敵隔絕於豫東,藉以保全鄭州」之議案;之後,馮玉祥、白崇禧,也曾向蔣介石建議放黃河之水制敵;1938年4月3日,陳果夫建議在武陟決堤;姚琮建議在劉莊、朱口決堤;陳誠則轉呈王若卿建議,在黑崗口決堤。就連蔣介石的德國顧問法肯豪森,也曾提出:「......最後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氾濫,增厚其防禦力。」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新八師參謀的熊先煜在戰後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手中搜集有眾多國民黨要員向蔣建議「以水代兵」的函、電。無疑,所有這些,都為花園口掘堤埋下了「伏筆」、提供了「依據」。

花園口決堤,給日軍攻勢帶來不小麻煩。單從軍事層面看,決開黃河大堤具有一定作用:首先,它形成了新的黃河河道,生成新的天險,從而阻止了日軍的西進,使得中原地區又多守了六年而沒有淪陷,保證了大後方的安全;其次,花園口決堤,也是中日雙方沿荈尷x區邊界東西對峙的開始,使得日寇遲遲不能打通「大陸交通線」,遲滯了日軍軍事調動和戰略物資運輸;再次,以水代兵,直接消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萬餘。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6月)「29日,方面軍在徐州舉行聯合追悼大會。僅第二軍死於洪水人數便達到7,452名之多。」

花園口決堤,給平民百姓造成巨大損失。黃河掘口,是中國抗戰史上極其沉痛的一筆。國民政府《豫省災況紀實》中,勾勒出這樣一幅「災難圖」:黃泛區居民因事前毫無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財物田廬,悉付流水。而據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行政院統計,花園口決堤,釀成1,250萬人受災,391萬人流離失所;85萬人死亡的空前災難。另據當時《河南省黃泛區災況紀實》記載:「攀樹登屋,浮木乘舟,以僥倖不死者,大都缺乏衣食,亦皆九死一生,不為溺鬼,盡成流民。花園口決堤,受災最大的縣有44個。其中,河南20個、安徽18個、江蘇6個,影響範圍約3萬平方公里,淹沒耕地1,993.4萬畝,經濟損失折合銀元超過10億元......黃河改道,雖然為國民政府爭取了喘口氣的時間,可4個月後的1938年10月,武漢仍然失守,難逃失陷命運。

有道是,不破不立。殊不知,破易立難。單是花園口堵口過程,就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1946年3月1日,花園口堵口工程開工典禮舉行。在黃河故道無水的7年中,兩岸老百姓逐漸從岸上遷徙到這條長600餘公里、寬約6公里的河床上,墾荒耕種,休養生息。黃河故道日漸形成了1,700多個村莊,生活40多萬人口。國民黨當局以「拯救黃泛區人民」為名,暗藏「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區的禍心。共產黨以大局為重,在同意黃河堵口歸故計劃的同時,提出先復堤,遷移河床居民,後再堵口的合理主張。從1946年初到1947年初,周恩來作為中共駐重慶首席代表,與國民黨當局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代表進行了十數次有理有節的艱苦談判,先後達成《開封協定》《菏澤協定》《南京協定》《上海協定》,為堵口安全有序進行,爭取了必要條件。堵口過程,雖然一波三折,最終大功告成--1947年3月15日,花園口合龍,滔滔黃河水奔向故道,安然入海......水利水利,治理好了是利,治不好則是害。1952年10月31日,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出京的毛澤東,就在黃河南岸步行登上邙山,眺望黃河水勢,查看黃河鐵路大橋,鄭重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著名號召。從此,拉開了治理黃河的序幕。有道是,不仇於過往,不忘於歷史。黃河滔滔,歲月悠悠。不忘歷史,方能吸取教訓。花園口事件過去已整整八十年了,是非功過,歷史自有評說。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地「把黃河的事情辦好」,藉此告慰當年的死難災民,恩澤中華民族,造福子孫後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