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香港文學泰斗辭世 以鬯.天堂.對倒.他的夢 酒徒.寺內.打錯.黑白色

2018-06-10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慧恩)香港文壇巨人劉以鬯逝世,終年99歲。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淑嫻昨天凌晨率先在社交網站貼文,披露劉以鬯逝世的消息。劉以鬯曾任不同報刊編輯,其後創辦雜誌,更提攜不少名作家。劉以鬯一大文學成就是最早實踐「意識流」寫法,《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劉以鬯晚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勳章,表彰他在文壇的成就。

劉以鬯於6月8日下午2時25分在東區醫院逝世,享年99歲。黃淑嫻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劉以鬯晚年生活平淡、安詳。雖然行動不便,但他並無大病痛,而劉的妻子羅佩雲一直予以悉心照顧,閒時就用輪椅推着劉在家的附近散步。她早前探望時,劉以鬯仍然十分精神,常常和探訪他的人聊天。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鎮海。他一生跨越不同的創作領域,發表多部小說、散文及評論集,對香港文壇貢獻良多,而最為人熟悉的是他的「意識流」創作手法。晚年的劉以鬯仍孜孜不倦地堅持創作,2010年計劃創作名為《電車的故事》一作,細述香港新舊城市之風貌,惜作品最終未能面世。

任報刊雜誌編輯

影評及書評人鄭政恒早前撰文指出:「小說創作是他(劉以鬯)尤其傑出的成就,評論也相當突出」,更特別提到劉以鬯在編輯工作上亦為人津津樂道,當年「一手創辦正文文化社,出版多部著作......劉以鬯經歷了中國大陸時期、南洋時期和香港時期,而最重要是香港時期。」

劉以鬯曾居於不同地方。他1941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因戰亂由上海移居重慶,其後又輾轉去到新加坡及吉隆坡,最後長居於香港。其間擔任不同報章及雜誌的編輯及主編,包括早年在重慶為《國民公報》、《掃蕩報》的副刊編輯。

1948年來港後,他擔任《香港時報》副刊編輯。在1951年,他分別擔任《西點》及《星島周報》的主編及執行編輯。在1985年,有見嚴肅文學長期被「邊緣化」,因此創辦雜誌《香港文學》,冀嚴肅文學能受到重視。

劉以鬯一生堅守嚴肅文學的創作,在訪談中談及過關於《香港文學》雜誌創立的想法。他自言有見文學在香港被商品化的現象普遍,令嚴肅文學「邊緣化」,受到忽視。因此他希望藉這本雜誌為嚴肅文學提供空間。致力推廣嚴肅文學的同時,劉以鬯更不遺餘力提拔作家,例如西西、也斯、董橋,便是受到他的提攜。

創作類型多元化

劉以鬯自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創作的類型十分多元化,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及評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說及小說集《天堂與地獄》、《酒徒》、《寺內》、《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對倒》、《劉以鬯中篇小說選》、《打錯了》、《龍鬚糖與熱蔗》等;散文集《他的夢和他的夢》、《不是詩的詩》;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暢談香港文學》等。《酒徒》及《對倒》促成了導演王家衛執導電影《2046》及《花樣年華》。

《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序言有這麼一句:「這些年來,為了生活,我一直在『娛樂別人』;如今也想『娛樂自己』了。」所謂的「娛樂別人」,他在早年的訪問時便形容自己是寫稿機器,高峰時每日1萬字,「那時雲吞三毛半一碗,我寫1,000字可買10碗」。黃淑嫻就認為,《酒徒》十分值得年輕人閱讀,有藝術價值,反思了人性、文化以至香港社會,反映劉以鬯不願隨波逐流的獨特個性。

成就受社會肯定

文化評論人鄧小樺在《大樹劉以鬯:創造的象徵》中指出:「《酒徒》號稱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將『意識流』這種現代主義技法與香港彈丸的社會現實結合在一起,記下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文人的痛苦掙扎,成為香港永不褪色的社會寓言。」

劉以鬯一生孜孜不倦地創作,成就備受肯定。他曾獲選為香港書展及文學節首屆「年度文學作家」,2001年及2011年先後獲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及銅紫荊星章,2011年及2014年分別獲香港公開大學及嶺南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4香港藝術發展獎」之「終身成就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