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文化界:敬文人風骨 開現代性先河

2018-06-10
■劉以鬯著作《酒徒》半世紀以來兩岸三地的七個版本。■劉以鬯著作《酒徒》半世紀以來兩岸三地的七個版本。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徐全、張岳悅、朱慧恩)不少本地作家對劉以鬯的離世均表悲痛。他們指出,劉老的治學態度展現了非常可貴的文人風骨,其作品具有明顯的現代性色彩,可以被看作是包括意識流在內的香港現代性文學的開山鼻祖。他們更讚揚劉老是一個雅俗齊驅、大有所成的作家。

天地圖書副總編輯孫立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劉老先生的離去讓自己覺得非常悲傷,覺得人生中失去了一位非常重要和值得學習、尊敬的前輩。

他回憶道,自己最早和劉老先生開始交往乃是1997年前後。當時,正處在編選《香港短篇小說選》時期,劉老先生也是編審之一。當時,劉老先生在處理具體編審事務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認真態度,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後來,天地圖書舉辦首屆「天地長篇小說獎」的評選,孫立川擔任初選評委,而對作品進行最終篩選認可的決選評委就是由劉老先生擔當。

孫立川表示,劉老先生在評選工作中的負責態度,讓人們感受到了他對香港文學的熱愛,特別是他嚴謹和客觀的評判立場以及對原則的堅持,都展現了非常可貴的文人風骨。這種風骨也同樣延續到了近幾年編選《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的工作中。

在孫立川看來,劉老先生對香港文學具有非常獨特的意義。劉老先生是經歷過戰爭的一代人,從上海到香港的人生歷程,其實是將上海的文學傳承帶到了香港,這其中就包括上海的文化、出版以及電影事業,這些都帶動了香港後來相關產業的發展。

他形容,劉老先生在聖約翰大學接受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其作品具有明顯的現代性色彩,所以他可以被看作是包括意識流在內的香港現代性文學的開山鼻祖。而這,也影響了深受內地渡海文人和日本文學影響的台灣文學。所以,劉的離去,可以看作是以那些現代性為代表的南下作家時代的結束。

作家協會:雅俗齊驅 大有所成

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黃仲鳴指出,劉以鬯是個實驗性很強的作家,喜運用西方文學技巧、別出心裁、努力經營結構來創作,如《酒徒》、《對倒》、《打錯了》,俱為人樂道的名篇。「他除寫嚴肅小說外,還寫通俗小說,亦有所成。他的通俗小說,絕非庸俗,題旨深遠,饒有意思。因此,他是個雅俗齊驅、大有所成的作家。」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導師鄒宇欣說,作為1949年前後南來文人中的一員,劉以鬯先生的創作既有着濃郁的內地情懷,又有着典型的香港在地特色......在不勝枚舉的文本中,讀者彷彿可以看到沈從文、魯迅、施蟄存的影子,也可以感受現代主義、意識流的影響,然而細細品味之下卻發現,任何一種風格都難以形容這位獨一無二的文學大家。秉持創作「娛樂自己」及「娛樂別人」的劉以鬯先生走了,留下香港文學史上的一段花樣年華。

香港小說家董啟章在fb發帖,憶述1995年一班新人採訪了劉以鬯先生,「採訪報道是黃念欣(現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寫的,〈對倒《對倒》〉再創作式評論是我寫的,照片是江康泉(漫畫家『江記』)拍的。收錄於《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

他說:「我們當時都是新人,而劉以鬯先生是出名鼓勵新人,支持新人的前輩。借此悼念我們幾代人的共同文學啟蒙者。」

香港的獨立劇團好戲量主席賴恩慈亦在fb發帖道:「一代宗師仙遊,但你的作品是永恒的。還記得那天你說至今仍想創作與眾不同的作品,帶着我們從你的書櫃拿出那張正在創作中的極短篇小說,你對創作的堅持,我由衷敬佩!終生銘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