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梨園新秀計劃的誕生(上)

2018-06-10

2018年5月25日晚上觀看香港演藝學院戲曲演科同學的演出。近年常到該院辦事,卻很少接觸戲曲學院的學員;記憶中,只在去年看過一次由該院畢業生組成的演藝青年粵劇團的表演。

雖然我和香港演藝學院的戲曲學院扯不上關係,可是它的學生卻促使我作了一個重要的決定。2005年11月27日,我擔任「粵劇發展基金成立典禮暨籌款晚會」的司儀,大會為我找來一位正在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系就讀三年級女同學做拍檔,她便是今天活躍於粵劇舞台的王潔清。閒談間,知道她原來已在理工大學社工系取得學士資格,出來工作兩年,有了一筆儲蓄,終於按捺不住學習粵劇的慾望,毅然投考香港演藝學院,接受有系統的戲曲訓練。她又透露,無論是全日制或兼讀的學生,畢業後大都沒機會加入職業班演出。幸運的或可留在學院做助教,否則,就只好到中、小學或社區教粵劇;有些人更索性找一份全職,粵劇演出只當作兼職或興趣。

剛巧我在2004年加入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後,擔任了承傳小組召集人。當年粵劇界提出要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但市民見到的是既有香港演藝學院的全日制戲曲課程,也有八和粵劇學院的夜間粵劇文憑課程,每年總有十個、八個同學畢業,香港的粵劇又怎會後繼無人呢?由於要解開疑團,便開始搜集相關資料和訪問業內人士。

根據香港八和粵劇學院提供的學員畢業後的就業情況資料顯示,曾參加粵劇正式職業演出的六柱或二步針演員的學員只有十三人。可見本港職業班並未有為學習粵劇的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於是我拜訪了相熟的班政家,追查原因。總結下來,有兩大原因:一是當時粵劇班還是仍然維持由紅伶帶自己班底演出的傳統,老倌「埋班」,已帶來一批手下,又怎會有位置吸納新人呢?二是學院畢業生不一定熟習戲班規矩,劇團聘用了他們,還要安排叔父輩向他們講解戲班運作和習慣,有班主坦言︰「慘過貼錢買難受」。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