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緣聚香江 中聯辦員工之窗】香江有幸埋忠骨-清明時節拜謁蔡元培墓

2018-06-11
■蔡元培長眠香江,墓地樸素、簡單。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蔡元培長眠香江,墓地樸素、簡單。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研究部 張文雙

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誕辰150周年,又是北大建校120周年,正值清明時節,決定去香港仔華人永久墳場拜謁仰慕已久的文化巨人蔡元培先生之墓。

香港仔,曾經的小漁村,香港的開埠之地,如今已是繁華的漁港,無數大小漁船停泊在港口,海鷗在天空中飛來飛去。墳場很大,三面倚山,一面臨海,數以萬計的大小墳塋密密匝匝地羅列在簸箕狀的山坡上。蔡元培的墓地就淹沒在這一片墳海之中,佔地不足6平方米,沒有雕像,甚至連相片都沒有,墓碑上的文字漸已淡退,給人樸素、簡單、冷清的印象。眼前所看到的墨綠色青麻石墓碑上刻的碑文由葉恭綽先生撰寫:「蔡孑民先生之墓」。墓碑上左刻「蔡元培先生墓表」是台靜農先生的手跡,墓表記述了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評價,墓碑下方署名「香港北京大學同學會設立」。

我恭恭敬敬地將帶來的一束鮮花放在墓碑的正中間,然後鞠躬致敬,以表達對這位現代中國歷史風雲人物的追思與心祭。我將帶來的一支飲水輕輕點灑於花盆內,澆灌於花瓶中,潤慰這位日日夜夜面朝大海聽濤閒話的北大老校長。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當時任職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從上海來到香港,準備轉赴重慶。但由於路途跋涉,蔡元培年事又高,體弱多病,恐不能支持,於是便留在香港療養休息,暫居於跑馬地崇正會館。次年2月,蔡夫人周氏與兒女自上海抵港,蔡氏一家便遷往尖沙咀柯士甸道,謝絕應酬。

1938年5月20日,他應宋慶齡的邀請,出席由「保衛中國同盟」及「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於聖約翰大禮堂舉行的美術展覽會,並公開發表演說,出席者還包括當時的港督羅富國爵士。這是蔡元培在港僅有一次的公開演講,其意本為公開話別,因為他已計劃離港前往抗戰後方,奈何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次日入養和醫院治療,因胃部出血過多,於3月5日病逝,享年74歲,遺體於7日下午在灣仔摩利臣山道福祿壽殯儀館入殮。10日,蔡元培舉殯,香港各學校及商號均下半旗志哀。靈柩由禮頓道經加路連山道入南華體育場公祭,參加之學校及社團共萬餘人。1940年3月11日《大公報》記者西夷發表《送蔡孑民先生遺櫬安厝》,對此有過這樣的描述:「一代學術界完人蔡孑民先生在香港逝世,引動了全國朝野上下的哀思。昨天是他的遺櫬移厝的日子。從早上起,濃雲薄霧籠罩蚞蒤茠滬赫q,天公也有意助長愁慘的氣氛」,「蔡先生畢生以學術依皈,他不願做官,不會發財,他身後的蕭條情形,說來使人難以置信,而就在舊曆新年,他還向王元雲先生要求過經濟的幫忙」,「人總有一個死,不過死當如先生完整無瑕地死,才能獲得千秋萬世的景仰」。蔡元培靈柩初移厝於東華義莊月字七號殯房,以待運回故鄉浙江紹興安葬,當時正值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華北早已淪陷,未能成行,遂移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從此,這位「五四元老、新文化的褓母」就長眠於香江。

香江有幸埋忠骨。中國歷史上這麼的一個偉大人物,在中國南方小島上安息,的確是香港山水之幸。蔡元培念念不忘「學術救國,道德救國」,其人格魅力,其愛國精神,至死而光芒不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