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不解之緣】昔從化肥「悟道」 由「農業」識化學

2018-06-28
■謝作偉指本港科研儀器不及內地齊備,加強合作則可取長補短。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謝作偉指本港科研儀器不及內地齊備,加強合作則可取長補短。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出身自農村的謝作偉,自小已深明知識改變生活的重要性,其少年時的科學啟蒙,亦與自己的背景息息相關-化學肥料。他憶述指,「那時候的高中課都是與實務相關,化學課不叫化學,而叫『農業』、物理則叫『電機』,要學用拖拉機的」,他還記得「農業」這門課最常提到化肥,講解化學作用如何促進植物生長,更讓他認識到化學是「創造全新物質的一門科學」,從此被深深吸引。

歷「無電生活」 讀書更刻苦

現時54歲的謝作偉於浙江溫州農村出生,他指自己當年入學時是小學5年、中學4年的學制,由於是春季入學,更比同齡人少讀半年,才15歲已經考大學。他形容,在其成長的上世紀70年代,農村家庭過的都是「沒有電的生活」,多數比較刻苦,「那時候想要跳出農村生活,讀書是唯一途徑。」

當年謝作偉於村內讀小學,升初中要到3公里外的鄉校讀書,高中則到10公里外的駐校學習。

他表示,農村孩子幫忙務農是理所當然,猶幸母親是村中小學老師,深明知識重要,特別支持他追求學業。結果謝作偉亦不負所望,1983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化學系,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0年獲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所)聯合培養博士學位,1991年底遠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非歸宿」 終毅然赴港

「當時我感覺美國並非自己想要留一輩子的地方」,這點感悟讓他決心尋求新的路向,而眼前有三個選擇:回到內地發展、選擇到新加坡或往香港開創新天地。考慮到當時內地科研環境「比較苦」,而他本身對香港存有較佳印象,謝作偉於是在1995年加入中大,至今已工作逾20個年頭。

謝作偉表示,如今每天都在努力創造新的分子,一定程度算是實踐了當初投身化學的目標,但他亦指,自己始終集中從事基礎研究,若要把這些成果轉化至應用層面,並為社會帶來實際性的作用,相信還要經過很多合作與漫長歷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