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科大新招速測術後癌細胞殘留

2018-07-04
■黃子維(左)、周迎(中)及吳若昊(右)。 香港文匯報記者唐嘉瑤  攝■黃子維(左)、周迎(中)及吳若昊(右)。 香港文匯報記者唐嘉瑤 攝

「光聲顯微鏡」句鐘即知 減再開刀清「餘孽」風險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近年香港積極爭取成為生物醫學創科樞紐,相關的跨領域研究及人才發展迅速;而本港的年輕科學家亦致力研發生物工程新技術,造福人類健康。科技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子維,便針對手術後殘留癌細胞的病理學分析程序繁複且費時的問題,研發了嶄新的「光聲效應顯微鏡」,一小時內即可確定病人體內是否仍有癌症組織,減低因癌細胞未完全清除而「再捱刀」的風險。其團隊並正結合大數據優化技術,爭取未來能於3分鐘內確定手術成效。

黃子維表示,現時癌症病人以手術初步切除癌細胞後,需要進行病理學分析,不過有關程序繁複且需時約一星期,導致醫生延後才知道手術成效,部分病人因體內仍殘留癌細胞需要再次做手術,耽誤治療進度。以乳癌為例,約六成乳癌患者會選擇切除癌細胞,惟手術存有風險,當中有超過兩成患者需要再次做手術。

為研發更好的醫學設備,他及其研究團隊正研發「光聲效應顯微鏡」,利用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技術可快速拍攝樣本,透過免染色的影像,醫生即時判斷病人在手術的結果。

激光「引路」 細胞「發聲」

他解釋指,「光聲效應顯微鏡」的原理是由醫療人員利用脈衝激光打進病人體內,人體吸收激光後,會刺激癌症組織產生超聲波訊號,再透過重組影像,即可產生清晰3D影像,病理學家將可以憑着清晰且準確的影像,可輕易標籤及判斷病徵。

目前其研發的顯微鏡可在手術後一小時取得影像,他指團隊未來將會繼續透過結合大數據分析及加快攝影技術,從而優化顯微鏡功能,目標是在3分鐘內確定病人在手術的結果,讓醫生可在手術期間幾乎實時判斷病徵及成效,避免病人再受手術的折磨。

分拆腫瘤基因 逐個擊破

除了支援醫療診斷外,結合生物與工程的研究亦能分析疾病背後的機理,另一位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吳若昊,正利用工程學的知識及不同工具如晶片等,設計一種微流體器材,可捕捉及調控細胞,包括進行單細胞基因組分析,藉以探究癌腫瘤如何生成。

她表示,以往大部分人對癌腫瘤有誤解,誤以為癌腫瘤中的細胞是一樣的,故多只採用一種藥物治療,但實際上,癌腫瘤中有不同的細胞,包括被視為癌症源頭的癌幹細胞。

她與團隊計劃以微流體器材分解腫瘤中的細胞將之隔離,再將各細胞分拆細緻了解其基因排列,透過逐一研究及分析每個細胞,希望能更針對性地尋找治療癌症的方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