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構建未來演藝空間 「西九」重塑本地藝術內涵

2018-07-11
■發展中的西九文化區。■發展中的西九文化區。

藝術「空間」在香港(下)

前一篇我們以油街為出發點,談到了香港藝術村作為藝術空間所面臨的狀況。當談到藝術空間,除了一些規模較小的空間外,亦不得不談到西九文化區(下稱西九)兩個最注目的項目-戲曲中心及M+視覺文化博物館(下稱M+)。業界坦言,西九一方面可扮演Game Changer的角色,把藝術融入生活;另方面可填補大中華區藝術館藏的空白,有助重塑本地藝術的內涵。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就表演藝術及當代藝術方面西九扮演的角色,分別專訪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Alison Friedman)和策展及藝評人武漠,了解她們的看法。作為西九「局內人」,方美昂認為在表演藝術空間上,西九扮演「game changer」的角色,讓藝術工作者建立長遠的發展計劃。而作為當代藝術的創作及研究者,武漠認為M+能填補大中華區藝術機構的一片空白。而香港中西文化匯聚,她表示若M+在管理及項目規劃上能借鑑東西方之長,或能為以後經營美術館提供新方向。■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圖: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要數西九最重要的項目,戲曲中心及M+必不可少。前者將於本年第四季開幕,連同另外兩個項目--「自由空間」(2019年開幕)及「演藝綜合劇場」(2021年開幕),將為本地藝演空間提供新視野。至於M+則於來年竣工,而M+展亭早已如火如荼地舉辦展覽及活動。M+是收藏當代藝術作品為主的博物館,縱觀在香港,以至整個亞洲區,類似的藝術機構可說是屈指可數,因此未來亦難免備受矚目。

方美昂:西九變身Game Changer

來自美國、旅居北京的方美昂現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總監。她畢業於美國的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2002年獲富布萊特獎學金資助,在北京舞蹈學院擔任訪問學人。2010年成立文化交流機構乒乓策劃(Ping Pong Arts)。這位遠道而來,又任重道遠的表演藝術總監在接受訪問時笑言:「I love it!不同的藝術門類都在同一個地方,我特別興奮。」

自上年十月起履新,如今快接近一年,方美昂自言樂於接受挑戰。她在西九負責統籌舞蹈、戲劇、戲曲、音樂及戶外等團隊。而西九作為一個集創作、學習、表演與藝術欣賞於一身的地方,身為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如何看待西九在表演藝術領域所扮演的角色?「Game changer!」她笑言。

Game Changer改變什麼?

那麼「game changer」要「change」什麼呢?據她所言,是關於人們的生活及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我個人對『culture』(文化)的定義是藝術和人的生活互相結合,才變成一個地方的『culture』,所以為何西九不叫藝術區而叫文化區。我認為我們的大目標要把藝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習慣當中。」方美昂說。「所以西九在這方面還是挺重要的。」

既然藝術加生活才能構成地方文化的一部分,那麼就必須有好的「藝術品」 才能有高質的文化生活。西九作為「藝術品」的「輸出者」,那要怎樣「change」藝術家,讓他們創作高質作品呢?「就是支持藝術家,讓他們long run的創作過程!」方美昂說。當我們談到藝團面對的困難,離不開錢銀與空間。不過,在表演藝術領域深耕多年,方美昂認為,對於藝術家來說,時間與空間(time and space),是最重要的。「很多人說藝術家需要money,money也重要,but money can't always buy time or space。」方美昂認為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是可遇不可求,藝術家需要時間浸淫,也需要排練廳、劇場進行創作,發展屬於自己的「藝術聲音」。

粵語音樂劇《大狀王》為西九首個委約作品,與香港話劇團聯合製作。作品於2019年預演,2020年正式上演。方美昂認為,由預演到正式演出,中間相隔一段時間,就是讓藝術家修改、再創作,不斷進步,力臻完善。讓藝術家就是體現long run模式?「對於創作團隊來說,接收意見、修改、再演出,這樣的累積過程十分重要。《大狀王》會花一年多時間創作排練,然後在『自由空間』有預演。在2020年,在劇曲中心大劇院又會有preview season。」方美昂表示,這就像參照百老匯的模式,她又提到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這個由最初只在紐約大學附近的一個非營利劇場演出,它演出後經歷長時間修改,汲取意見,再發展,最終在百老匯平地一聲雷。方美昂表示,這就是西九希望給予藝術家資源--「時間與空間」,讓藝術家了解自我,超越自我。

屬於香港的文化區

《大狀王》邀得本地九大藝團之一的香港話劇團聯合製作。而事實上本地不少中小型劇團,亦冀望能分一杯羹。而坊間對不同規模的劇團的資源分配一直有疑慮。對此,方美昂坦言難以訂立單一標準,她再次強調,西九最想做到的,就是支持藝術家長遠發展,為他們提供長久的演出場地。

至於記者早前曾接觸過某大型藝團的行政總監,對方表示期望西九可以發展駐院劇團模式,共同策劃項目,塑造場地特色。方美昂表示,世界上許多知名的藝術機構如紐約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也同是結合製作與演出埸地,西九也不例外。像戲曲中心、free space以至其他劇場,均是製作與表演結合的場地,而他們已預備製作和演出,同時也希望在其他地區,甚至全世界巡演。而針對行政總監所表達的期望,她指出西九內不同的劇院各有特點,難以用同一標準劃定,而她則表示確實討論及計劃中。

西九一直來都是各方人士唇槍舌劍的對象,最普遍的莫過於認為投資數百億的項目非屬港人之地,在表演藝術範疇身經百戰的方美昂又怎樣看待?「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像這樣一個國際化的藝術中心,當然也屬於香港。」她舉例,像紐約的百老匯,裡面演出的大部分不是本地人,但當地人仍認為百老匯是屬於他們的。「西九最核心的是香港的觀眾和藝術家,然後是亞洲區和全世界。」 她說。

武漠:M+為大中華區填補空白

最近,M+再添館藏。早前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接受傳媒訪問,談M+「購貨」原則。最新購入的包括由設計師陳幼堅設計的梅艷芳《飛躍舞台》唱片封套、內地黃永砯的藝術裝置《爬行物》等,外國則有法國藝術家杜尚、墨西哥藝術家Gabriel Orozco等的作品。鄭道鍊強調,即使M+面向國際,但館藏仍是以亞洲地區的作品佔多數。

M+有資源與視野

武漠在當代藝術領域研究及工作多年,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也是經驗豐富的策展及藝評人。因主力研究當代藝術,故她亦一直關注M+的發展與走向。

據了解,現時M+藏品分三類,包括M+'s藏品、M+希克藏品及檔案藏品,而類型則涵蓋設計與建築、視覺藝術與流動影像等。而最近,M+展亭又有新展覽--「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藉與主題有關的館藏探索東南亞的歷史。武漠認為,M+的藏品類型涉獵各個層面及門類,整體來說還是較全面。從事當代藝術創作多年,她自言還是期待M+的落成,「放眼大中華區,均很難覓到與M+有同樣視野及資源的機構,M+的出現也是填補了大中華區藝術館的一片空白。」她說。

武漠認為,一個美術館應飾演四個角色--收藏、展示、研究、教育。雖然現時內地紛紛湧現各類私人美術館或藝術空間,可惜能完全發揮四個功用的並不多。「這些機構要不止是一個商業或地產項目,本身並沒有收藏作品,只以展覽廳的形式存在。至於另外一些則是私人收藏家開辦的美術館,他們更傾向展出自己的私人藏品。」她表示,要說在政府背景下來做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有學術考量、沒有私人考慮的美術館,M+是絕無僅有。

雙方理性溝通

至於有本地藝術工作者認為無論是M+還是本地美術館,大部分藏品均是外國藝術家的作品,反而少有收藏「本地出產」。因而有感有關部門未有意識及完善的體系收藏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以保留香港藝術的發展脈絡。

對此,武漠認為這種說法或有失公允。她坦言,若不把香港的作品放在國際環境或大中華環境比較,那對香港當代藝術也並不公平。她提出,當談到西九政策沒有惠及本地藝術家時,要看對方是放在什麼context(語境)下說這件事。「若說較少收藏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其實對於比較出色的年輕藝術家,他們會有一個特定的方向收藏其作品。他們不光考慮香港,也把眼光放到整個大中華區。」 她說。

她認為畢竟現時M+還未開館,也很難指望幾年內便把收藏工作做好,她坦言更重要的是M+與藝術家之間的溝通與了解。「M+需要讓大家知道他們現在做的是什麼,而本地當代藝術的圈子也要讓相關部門了解他們的訴求。這種交流需要持續,並在比較理性的情況下進行,而非強行的政治正確。」她說。

融合中西管理方式

除了收藏,武漠亦提到M+另一個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關於M+未來的工作及項目規劃的方法。M+是立足香港的一所視覺文化博物館,它亦面向全世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既有東方色彩,亦有西方味道。武漠表示,香港無可避免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但作為國際化城市,亦難免會借鑑到西方的一些體系架構。因此兩者碰撞,或會擦出新火花。

「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經營美術館的那套方法來操控,或會把自身的標準拱手讓人。但若果參照中方一套,現在中國當代藝術整個體系還是不太完善,它自身也有很多可發展及補足的空間,也不能全部借鑑這方面。」她說。但正因如此,她亦很期待M+取兩者之長,為美術館的經營開闢新徑。她表示,這種未知的新方法或許能為往後經營相關藝術機構帶來新視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