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你好,淮濱!

2018-07-17
■淮濱東湖的孫叔敖塑像。 作者提供■淮濱東湖的孫叔敖塑像。 作者提供

雁 翔

新任河南省雜文學會會長陳魯民教授,上任伊始率一眾雜文家外出采風,第一站選擇豫西南的淮濱縣。正值小暑,氣溫高達三十五六度,作家們卻群情激昂,一路暢想淮濱歷史與現狀,勾勒篇篇佳作來記錄此番見聞。

淮濱縣歸屬信陽市,地處豫皖兩省接壤處,面積一千二百零九平方公里,人口七十八萬。它北連黃淮大平原,南鄰巍巍大別山,因緊鄰淮河,「淮水湯湯,近水為濱」,得名「淮濱」。淮濱歷史悠久、人文燦爛,縣府所在地烏龍集自古是南北文化交匯點;城南十五公里瀕臨白露河的期思古城乃周代蔣國故城,也是歷史名人孫叔敖故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沙塚遺址、高台廟遺址、立城遺址、朱家遺址、安寧湖遺址及眾多古碑刻,極具考古和人文價值。另有「八仙過海」張果老成仙得道的仙莊集和仙莊廟......不乏探古訪幽好去處。

不去期思古鎮,你就不知淮濱的卓爾不凡。古鎮坐落在三面灣地包圍的崗地上,古城遺址東西長一千七百米,南北五百米,古城牆隱約可見。遺址曾出土商周時代陶鼎、鬲足,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劍、銅戈、銅矛和銅鼎、銅壺與銅錢,還有春秋時代楚國的「郢爰」金幣。如此豐厚的出土文物,令考古家們驚艷不已!在期思古城,不能不緬懷淮濱古賢孫叔敖!孫叔敖(公元前630-593年),出身貧寒,心懷大志,智力過人。當時淮河頻發洪災,他挺身而出率眾治水,積三載功力,修成我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和安豐塘,以此灌溉農桑、造福百姓,楚莊王因此破格任命他為楚國令尹(宰相)。他不負使命,夙興夜寐勵精圖治,輔佐楚王止戈休武、治理內政,發展經濟、教化民眾,令楚國迅速崛起,楚莊王因此躋身「春秋五霸」之一。因過度操勞,孫叔敖三十八歲就英年早逝。兩千多年過去,他修建的工程至今仍「發揮餘熱」,難怪1951年毛澤東視察淮河時盛讚孫叔敖是「了不起的治水專家」。

「孫叔敖納言」典故最令我動容。孫叔敖當上楚國宰相後,全城上下都來賀喜。末了進來個身穿麻布喪衣、頭戴白帽的老漢,孫叔敖問他:「楚王不知我少才,讓我出任令尹,大家都來祝賀,您卻來弔喪,不知何故?」老人道:「如果有人一飛黃騰達就對人驕橫無禮,人民就會離開他;地位一高就擅自用權,君王必厭惡他;官做大了就貪圖享受,禍害也離他不遠嘍!」孫叔敖聞言向老人叩拜,說:「我誠心接受您的教誨,您還有何指教?」老人道:「地位高了要更謙虛,官職愈大處事愈要謹慎,俸祿優厚,更不能掠取不義之財!您能牢記這三條,就能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再三拜謝:「謝謝您老,我一定謹記在心!」正是懷茬o樣一顆初心,孫叔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死後「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終成千古傳誦的一代名相!

置身淮濱,最能體會老子「上善若水」名言。發源於南陽桐柏山、介於黃河長江之間的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大瀆」。其地理特殊,故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在淮濱,時時可領略淮河的魅力。淮濱還有洪河、閭河、白露河穿流其間,造就洋洋數千畝、引以為豪的東西湖景區,獲譽「淮上江南」、「中原水鄉」。當歷史的車輪轉到2017年12月,淮濱一舉榮膺「中國最美宜居宜業宜遊名縣」稱號,這一殊榮含金量極高,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和優良的宜居宜遊環境使然。其淮南濕地自然保護區與期思古城一樣,成為豫南旅遊熱點。除了風光秀色可餐,淮濱的水上航運也得天獨厚。乾隆年間《光州志.鹽法》載:「本州共計一萬二百一十六引鹽船,自淮北至正陽關,經烏龍集小船起駁,由淮河入境抵州」。淮濱港是河南最大港口,史上即是淮河上著名水運碼頭,為淮濱文明史作出特殊貢獻,其航船可直達皖、蘇、浙、滬、渝、鄂、贛等省市。

淮濱經濟以輕紡、造船、食品為三大支柱,造船業是淮濱傳統優勢產業,也是河南省重點扶持的裝備製造業。淮濱人自豪道:「行走長江和運河上的散裝貨船,有四成產自淮濱!」「一千至四千噸位的鋼質散裝船,淮濱都能造,還遠走珠江呢!」淮濱造船產業集聚區,為中原最大造船基地,有規模船舶製造企業七、八家,配套企業二十餘家,熟練工匠五千餘名,年產鋼質散裝貨船五百餘艘,並由此帶動機械、電力、輕工、航運、物流及商業服務等相關產業,大大推動了沿淮農民脫貧致富。如今的飲馬港設計吞吐能力125萬噸,有船台二百四十個,五百噸級泊位四個,在冊貨船一千三百艘,運力達一百八十萬噸,為內陸罕見。行走淮濱港沿淮十數公里,目睹一艘艘百米大船焊花飛舞、鋼鐵奏鳴的繁忙場面,令人興嘆!

水有源樹有根,淮濱發達的造船業源於對古代工匠的傳承。2009年在閭河的淮河入口處挖掘出一艘商代獨木舟,據稱是目前發現的最大古代獨木舟之一,2012年又在淮濱出土一艘周代獨木舟,證明淮濱的造船史何等輝煌!另據悉,臨近的息縣城郊淮河灘也曾出土三艘古代獨木舟,其中一艘舟長九點三米,現藏於淮河博物館。信陽文物管理局人員稱其是數千年前的古船。文史專家認為,早在三千年前淮河上就「百舸爭流」了。《呂氏春秋.察今》裡「刻舟求劍」的成語,就發生在楚地,那個舟極可能就是「淮濱造」!記得我曾在寧波博物館見到出土文物,其中就有來自豫南的古船,它是沿淮河、京杭大運河、「山陰故水道」(即浙東運河)抵達甬城的。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源地,毋寧說:古代「一帶一路」進程中,也有淮濱人的智慧與貢獻啊!

一個地方能否長盛不衰,最終要看它的文化涵養。我們參觀了建在東湖風景區東山島上的淮濱縣博物館。該館建築面積八千平方米,由過島路橋、主樓、碑林、三賢閣等組成,極具春秋時代建築風格的圖騰柱吸人眼球。走進十六個專題展廳,一件件豐富翔實的文物資料彰顯了淮河流域的歷史、民俗和水利文化,凸現了淮濱的歷史風貌,也領略了1951年毛澤東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我還去環境優美的淮濱圖書館轉了一下,可喜的是:就在今年6月8日,文化和旅遊部傳來佳訊--淮濱圖書館喜獲國家「一級圖書館」稱號。瀏覽館內電子閱覽室、報刊閱覽室、少兒閱覽室、圖書借閱室,讀者踴躍、氣氛安寧,不乏白髮老翁和負笈少年,他們專注的神情,令人倍感「濱淮福地、臨港強縣」的感召力!心中不由淌出兩句話:「你好,淮濱;淮濱,厲害!」詩云--

小暑時節訪淮濱,

滿目風光萬種情。

綠水青山詠今古,

艘艘新艇又啟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