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再訪郭沫若舊居

2018-08-04
■廬山中路2號郭沫若舊居。作者提供■廬山中路2號郭沫若舊居。作者提供

■ 張桂輝

郭沫若舊居不止一處。本文所指,乃其廬山舊居。古往今來,廬山不單留下了許多歷史人物、文人墨客的足跡與作品,也留下諸多現代名人的遺夢與往事。郭沫若,便是其中之一。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早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從文。1921年,發表第一部新詩集《女神》,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6年,投筆從戎,隨國民革命軍北伐;1949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多年前,我就到訪過郭沫若舊居。考慮到時隔已久,內部佈置等可能有所變化,且今年是郭沫若先生逝世40周年,所以決定再去看看。7月30日一早,天藍藍、風輕輕,在百叫不厭的知了伴奏聲中,我沿茠e西路南下,走進位於中路2號別墅。1961年廬山會議期間,郭沫若先生就住在這裡。這是一座坐西朝東、建於1908年典型的德國風格別墅,一層砌石混合結構,建築面積204.2平方米。該別墅有個頗為動聽的名字--德國芙蓉。門口右側掛茪@塊紅底黃字長方形牌子,上面有中英文對照的「郭沫若舊居」字樣。

郭沫若舊居,即中路251號別墅,吸取中國園林中的方亭意蘊,又有歐洲拱券式木柱,中西合璧,新穎超群;別墅東側,有個性獨特的敞開式外廊,既可憑欄眺望長沖河,又可靜心傾聽流水聲,還可欣賞一路之隔的「琳賽公園」。因為時候尚早,入住的遊客還在甜美的夢鄉中。我坐在門前緊鄰長沖河的棧道式長廊吊椅上,向精幹的王總說明來意後,她熱情地為我遞上一杯開水:「客人至上。要等客人起床後,才能入內參觀、拍照。」半個多小時後,我步入室內,但見從客廳到走廊,牆壁上掛茪Q多幅史料圖片。如郭沫若與毛主席、周總理的合影、郭沫若與夫人于立群的合影等;唯一的一幅彩色照片,是台灣前「行政院副院長」蔣孝嚴參觀郭沫若舊居。而一幅毛澤東與郭沫若親切交談的圖片,尤為醒目。兩人一左一右坐在沙發上,雙雙轉頭面對,彼此微笑交談。文字圖片有《郭沫若生平》、豎排版的《郭沫若在廬山與毛主席的故事》、郭沫若手書「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等。

縱觀郭沫若革命生涯,1927年當是他人生的「轉折年」:3月17日,時任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第一次登上廬山。那次,他的主要任務是視察北伐軍陣亡烈士墓工程落實情況。彼時,適逢「多事之春」--3月16日上午,蔣介石從南昌匆匆趕到到九江,下午就親自策劃了九江「三.一七」慘案;緊接荂A又趕往安慶,策劃了「三.二三」慘案。3月30日,郭沫若化名高潔然,由九江赴南昌,在「隱居」朱玉階(朱德)家裡時,寫成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4月下旬,郭沫若去了上海,後因「四.一二」政變,乘英輪返回武漢。8月1日,郭沫若第二次來到九江後,再登廬山,於南昌「八一」起義後第3天,與李一氓(1903-1990)一道離開廬山,經九江去南昌,出任南昌起義軍政治部主任。5日隨部隊出發南下。在途中,由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郭沫若因為反對蔣介石,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並受到通緝。在周恩來安排下,於1928年2月東渡日本。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尚在日本流亡的郭沫若決定回國,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隊伍中。雖然,他對妻兒愛得深沉、多有不捨,但他更無法捨棄赤誠的民族責任感。於是,決意「別婦拋雛」回到祖國。在好友的大力幫助下,他幾經周折,終於如願以償,加入抵禦外侮的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身為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不單對九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一往深情,而且對秀甲天下的廬山厚愛三分。上世紀50年代,廬山歷史上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建成,應廬山管理局懇請,郭老從北京欣然揮毫題寫了「廬山水電站攔河大壩」,被嵌在電站大壩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九個大字赫然猶存,引人注目。1965年7月,郭老再次登上廬山。闊別30多年,看到廬山舊貌換新顏,郭老喜上眉梢。當天下午,在廬山管理局黨委書記馬遷士等人陪同下,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遊覽了廬山東南著名風景區含鄱口,觸景生情,詩興大發,頃刻吟詩一首: 「人到含鄱口,望鄱新有亭。湖山雲裡鎖,天籟霧中鳴。無中實有有,有有卻還無。東風吹萬里,空山出畫圖。」于立群當即作了記錄,並對郭沫若說:「就叫《霧中遊含鄱口偶成》吧!」當晚,郭老雖在幽靜的「美廬」,卻興奮輾轉,夜不成寐,遂題《宿美廬》一首:「一夕廬山宿美廬,美其合二而一乎?美齡美寇斯為美;塗炭塗窮豈異塗!渾身都是人民血,對面猶存虎豹居。中正題名文字在,教材反面勝於無。」詩後附有小註:「『美廬』乃蔣介石舊所佔有,屋前林中有巨石刻『美廬,中正』等字樣,今猶存無損......」郭沫若知識淵博,且為人謙虛。據1965年隨江西省李傑庸副省長、江西省文化局胡林副局長等人陪同郭老在廬山視察的江西省文化局秘書主任劉雲回憶,一次在「美廬」的客廳交談時,重返廬山的郭沫若,興致特別好,「他和我們講大革命,講『八一』南昌起義,講這次從廣東到江西一路上的感慨。談話中,我們叫他『郭老』,他笑蚖﹛A不要叫我『郭老』,叫我『老兵』好了。」

中國有句頗有哲理的民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郭沫若雖然不是完人,但他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無人超越、無法抹煞的人物。有人說,像他這樣一位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也不多見。這話並非過譽。毛澤東曾經說過,「郭老是好人」,「功大於過」。1941年,周恩來在郭沫若50壽辰暨創作25周年紀念大會上,這樣評價郭沫若:「郭先生是革命的詩人,同時又是革命的戰士」,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78年鄧小平在郭沫若追悼大會悼詞中說:「他和魯迅一樣,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才華卓著的著名學者。他是繼魯迅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告別郭沫若舊居,郭老「東風吹萬里,空山出畫圖」的詩句再次在耳邊迴響。我心想,這既是他對廬山美麗景色的熱情讚譽,更是他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縱情歌唱。更何況,他為建立新中國科學事業、創立中國科技大學等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樣一位熱愛祖國的歷史人物,這樣一面文化戰線上的光輝旗幟,是很值得後人銘記與緬懷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