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馬灣與芳園書室

2018-08-04

■ 葉 輝

話說芳園書室位於馬灣田寮村,建於1900年之前,前身為「陳氏書齋」,即傳統的卜卜齋,上世紀20至30年代重建為西式建築,易名為「芳園書室」;就在日佔時期,日軍曾短暫進駐書室,戰後書室重新開放,為馬灣唯一保留的戰前小學,就在2003年停辦學校,評為本港三級歷史建築;於2009年年初由圓玄學院社會服務部申請,活化為芳園書室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

芳園書室樓高兩層,樓面面積約140平方米,糅合中國及西方建築風格的長方形建築物,書室前有一座小花園,旁邊有間據說是昔日校舍職員的廚房;前庭與花園俱為矮磚圍牆所包圍,入口有一道與書室建築風格相同的拱門,二樓則設有露台。

昔日馬灣陸路交通不便,學生難於赴島外上學,芳園書室為馬灣唯一學校,當時有學生從陰澳乘小艇前來上學;為應付在馬灣不斷增加的學生人數,及至1956年,芳園書室西面興建馬灣公立芳園學校;舊校別稱大芳園,新校則別稱小芳園。

其實馬灣歷史悠長深遠,擁有豐富的文化遺蹟,早在1997年,由本港及內地專家在東灣仔北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20座墓葬、人類骸骨、居住遺蹟及文化遺物,被評為「十大重要考古發現」;由此可見,在距今約4,5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島活動。

另在東灣也發現一座唐代灰窯及一座清代磚窯,馬灣亦保存數座具歷史價值的碑石,包括鎮流碑、九龍關碑石、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碑石與梅蔚碑石;馬灣位處汲水門,居民俱供奉天后,海濱亦豎立鎮流碑,據說汲水門水道兩岸原有四座鎮流碑,分置於馬灣的馬角咀與龍蝦灣、大嶼山二轉與拐石的海傍;馬角咀石碑仍保存完好,碑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字跡仍舊清晰。

九龍關始建於光緒23年,即1897年,由於建路涉及私人土地,經商議後,當局決定向村民借地七英尺,並立碑為記;梅蔚石碑在高樂亭附近,《新安縣志》記載,宋帝曾乘船至梅蔚建行宮;故有說馬灣為宋端宗流亡至港時的住處。

赤P角機場1992年正式啟動建造工程,為配合機場的交通需要,興建汲水門大橋,將馬灣與大嶼山連接,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及梅蔚石碑仍得以保存;東灣仔的考古遺蹟卻未獲保留,其出土文物交由古物古蹟辦事處保管;改建為馬灣公園古蹟館,而前述的清代磚窯與唐代的灰窯皆遷移至館外展示 。

港府計劃撥款10億港元以活化7幢本港歷史建築,當中就包括芳園書室,2009年年初,圓玄學院社會服務部申請租用芳園書室,耗資逾800萬港元將其活化成為旅遊及中國文化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展示馬灣歷史,當中包括漁船模型及天后誕花炮等等,且設有互動遊戲,包括讓公眾重溫昔日上課情況,旅遊及教育中心設有馬灣導賞團,由馬灣漁民擔任導賞員,介紹馬灣歷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