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田家炳遺愛人間系列之傳承興教篇】傾盡家財捐校 培育人才報國

2018-08-06
■戴希立(左)回憶田老當年叮囑田慶先(右)陪他坐,令他感到被尊重。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戴希立(左)回憶田老當年叮囑田慶先(右)陪他坐,令他感到被尊重。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百校之父」遺愛遍全國 投身教育長子承遺志

病榻上羸弱的99歲老人,瞇着模糊的眼睛、抖震着雙手,吃力地核對記錄着全國30多個省巿、逾300所田家炳學校的名單資料。在彌留之際,這位傾盡幾十億家財支持國家教育事業的老人,仍然心繫教育,不忘初心。這是實業家田家炳臨終前的生活片段,深印在其長子田慶先的腦海之中。

作為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的田慶先,承諾會繼承老父的使命,並鼓勵田家的下一代,合力推動祖國的教育事業,因為田家上下均認同田老「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的理念。雖然田老上月辭世,但仍遺愛人間,昔日播下的教育種子,不單遍地開花,更是果實纍纍,大批師生寫下感謝田老的心意卡便是明證。

香港文匯報今日起以系列報道回顧田老的教育慈善工作,讓讀者感受其家國情懷與對社會的大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一生心繫國家發展、為教育傾盡幾乎全數資產的田家炳離世後,對他的悼念讚頌文章如汪洋大海,除了在香港的追思會座無虛席,吸引各地1,800人參與,全國各地更有數十場紀念活動,千萬中國人民紛紛對田老表達敬意與懷念。

對於田老畢生對教育的堅持,田慶先向記者憶述,父親臨終前在病榻上,特意拜託親友製作其捐資教育機構的總結,希望「一目了然」向世人展示每一所田家炳學校的育人工作與成果,吸引更多有心人關注教育發展。雖然當時田老身體虛弱,視力模糊,仍堅持逐一核對建校年份等資料,盡顯其做事嚴謹與用心。

不能只是享受 做事回饋社會

田慶先提到,父親常掛嘴邊的是︰「我們從社會得到很多,我們的衣着、任何東西都是社會給我們的,我們不能只是享受,要做些事情貢獻回饋社會。」雖然田老十分尊重子女的個人意願,但「父親鼓勵我們參與教育捐資活動,讓我們加深認識和感受」。

對於父親的善舉及「威水史」,田慶先坦言父親從不將之掛在嘴邊,自己反而是從他人口中聽到許多父親做的善事,而曾經許多受到父親幫助的人現在已經成才,有些更投身教育界。父親種下的善因,如今結出善果,田慶先說,基金會在父親鋪墊下有很好的網絡,現時由大學校長及社會賢達共同決策,家族兄弟亦參與其中,合作夥伴相互信任,「我們要做的是延續它,發揮它。」

田慶先和父親一樣,相信「教育是最有價值的投資」。他亦會繼承父親的使命,同時鼓勵田家再下一代,繼續投身到教育事業中來。

教育德育為先 內含中華文化

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仁愛堂田家炳中學創校校長戴希立與田老相交30餘年,他指雖然田老並非教育出身,但其教育理念獨到且清晰、精簡,在未來很長時間都會適用,「所有創新都要傳承最基本,在田老的心裡『 五育並重、德育為先』,德育裡面包括中華文化,這些內涵最重要、最基本。」

為讓校長、老師更加熱心教育,田老總會用誠摯令他們感到被尊重,從而倍受鼓舞。戴希立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首次與田老在學校見面時的場景,合影時田老強調「第一張相,我和校長拍」;之後吃飯田老又特別叮囑校監田慶先「你陪校長坐」,皆讓他受寵若驚。之後他隨田老到內地捐資,更了解到其心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地位,「依當時內地的習慣,受捐校長通常不會參加開幕禮,但田老卻一定要求校長參與,以表對校長的重視。」

赴校檢查廁所 避免偷工減料

不好應酬的田老親赴受捐學校的另一目的,便是考察學生的利益是否得到最大保障。

戴希立向記者透露一個「秘密」:「每次隨田老赴受捐學校,因為他不便抽身,就叮囑我去看看學校的廁所有沒有偷工減料、校長室是不是過大等等,足見他把學生、教育放在心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