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緣聚香江 中聯辦員工之窗】探訪美荷樓有感

2018-08-06
■美荷樓。 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美荷樓。 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台務部 楊燕

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的深水埗,相信每一個香港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一聽到就會馬上聯想到鴨寮街的電子產品、汝州街的珠仔(即串珠)和福榮街的玩具批發等。除此以外,該區還屹立一棟訴說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歷史建築物──美荷樓。

美荷樓標誌着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她是香港最早期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二級歷史建築。美荷樓於1954年落成,起源於1953年12月25日當晚在石硤尾山邊寮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後通稱「石硤尾大火」),燒毀了居民的美好家園,令當時近58,000名市民無家可歸。其後港英當局為了解決災民長期住屋問題,便在原址興建了包括美荷樓在內的首批8座六層高徙置大廈。當時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需容納5個成人,單位內無水電供應,僅在兩翼中央部分設有公共水龍頭、廁所及淋浴間,而兩端就是居住單位,所有單位入口均由長長公共走廊連接,晚間此公共空間便充當居民乘涼和文娛耍樂用的長條騎樓(廣東話,即「陽台」)。1981年,該等大廈獲改建為具有獨立廚房及廁所的單位後,改為第41座及命名為美荷樓。

經過活化後的美荷樓現已改建為青年旅舍,接受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入住。從其橘色油漆的搶眼外觀和整齊清潔的走廊,已經絲毫看不出她曾經承載過六十多年公屋發展的痕跡,只有站在樓底中心仰望,逐層向上環顧搜索,才能隱約拼砌出「H」形房屋建築結構輪廓,並依稀看見這座建築物殘留的歷史身影。踱步參觀在原址設立的美荷樓生活館,內裡珍藏並展示了當年美荷樓的浴室、洗手間、雜貨店及居住單位等複製場景,逾千件諸如當年舊照片、年代久遠的餅乾罐和小童拖鞋等珍藏品和40多段當時美荷樓居民的口述歷史等,展示香港社區歷史、公屋環境及市民生活習慣的轉變,意義非凡。按照我的年紀,談不上感同身受,卻也勾起了小時候看粵語長片中場景佈置的親切回憶,恍如時光倒流置身其中,非常值得香港本地居民和遊客安排時間參觀,以深入認識和了解香港早年房屋歷史。

我特意上網翻查了香港早年房屋政策轉變的研究,有關學者的文章顯示,從1940年至1960年期間,香港經歷過寮屋、徙置大廈和廉租屋等臨時性房屋政策,沒有長遠房屋規劃和興建安排,直至1972年,時任港督麥理浩才在其施政報告提出「十年建屋計劃」,逐步完善香港房屋相關政策和興建的安排。時至今日,香港發展迅速、高樓林立,唐樓、居屋和私人樓宇密集興建,然而,公共房屋在萬千市民,尤其低收入家庭心目中的地位依然難以撼動,需求若渴。可幸的是,新一屆特區政府在林鄭月娥特首帶領下,緊鑼密鼓投入研究,想方設法解決房屋供應問題,這是現屆特區政府在積極回應市民訴求,也讓我這樣的80後及更年輕一代重拾「買樓」希望。更重要的是,國家經過這40年改革開放和自強不息,現今面貌早已煥然一新,不論是城市規劃、居住環境和生活便利等方面都愈見出眾。

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得到國家全方位支持,有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並擁有優於其他內地省份的探索先機,特別是近年廣泛提及的「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共同合作、共同發展、共同生活」的美好遠景,這也讓香港年輕一代有了更多可就業、可置業的選擇。時光轉眼即逝、機會稍縱即過。希望香港青年學會審時度勢,深入了解國家人文歷史和最新發展,進一步打開心扉、勇敢接受新事物,將個人事業發展和置業目光放得更遠、更深,盡早投身到國家奔騰不息的發展浪潮中,從中找到人生新的奮鬥希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