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香港的「富豪」,田家炳沒有留下萬貫家財給子女,卻留下團結和睦的家庭、值得終身學習的言傳身教給後輩。田老的長子、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年近七十,不僅對八歲時父親寸步不離陪伴他做手術的情景歷歷在目,更對父親在做人做事上的諄諄教誨不敢忘懷。繼承父親的生意,又在基金會工作的他覺得「我代表爸爸,代表他的心意,希望能傳承他的心」。
舉家遷居香港 因有華人教育
田家炳由梅州輾轉到印尼經商,故田慶先出生於印尼。他記憶中父親一直十分重視他們九兄弟姊妹的華文教育,「我們在華人學校讀書,父親不鼓勵我們說印尼話。」後來田家炳舉家移居到陌生的香港,亦是因為田老認為香港「華人聚居、又有好的華人教育」,希望兒女可以多學習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雖然田老的子女後來多去國外留學,有些更定居海外,但始終深受父親觀念的影響。田慶先透露,有子侄在非洲工作很多年,完全不懂得講中文,但很着意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因為我妹妹對孩子的教育很傳統,他們很自豪自己是中國人,人亦很純品,在非洲開展非政府組織,幫助那裡的人們提高生活質素,爸爸看了很開心。」
把錢用於教育 賣屋自願「無殼」
田慶先又提到,中國人勤儉、低調、謙虛、關心家人、尊敬長輩、重視子女,這亦成為田家的家庭文化,他笑言:「父親工作非常忙碌,但依然會經常回家吃飯,有時候都希望他多出去,我們可以輕鬆些。」他又打趣道:「父親會關心我們是不是談戀愛、關心我們的婚姻,教我們愛惜東西等等。」
重視傳統的田老,希望下一代常伴左右,他曾買了根德道一塊地,規劃將子女的房子建在自家周邊,但最後未能成事。由於後代增多,房子愈來愈擠,田老又為着把錢盡可能用於教育,賣掉了九龍塘的大宅,自己租住面積約1,300平方呎的公寓樓,甘為公益慈善當「無殼蝸牛」。
不過,田家的住房時常都是擁擠的。田慶先憶述,父親樂意接待不同地方來的親友,曾經家人住500多呎的單位時,仍然有親戚寄宿,「兩層的床,大家堆在一起。」
田老不僅照顧家人、親戚,亦重視鄉情、團結客家人、中國人。田慶先說,在印尼時父親很重視中國人的凝聚力,來到香港他更為團結內地有困難的友人及與同鄉成立社團,並為社團購置單位。田慶先坦言,本身並不喜歡參加社團活動,但為承傳父親的心意,還是會積極參與。
長子肩負期望 主動照顧家庭
身為長子的田慶先,肩負了田老較多的期望,「父親要我做榜樣、帶好弟弟妹妹,有爭拗時多些忍讓。」潛移默化下,這個家中的「大哥」自然而然主動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他坦言父親十分尊重子女的選擇,從不因自己從事化工業而要求子女繼承,但田慶先從小喜歡化學工程,後出國留學,更開始攻讀研究生課程,父親鼓勵他讀書,但因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需要幫手,才中斷了研究生課程。
後來才知道,當時正逢石油危機,田老生意經歷困難,「但我在國外時他寫很多信給我,卻從不提自己的煩惱。」
父親一生敢於承擔、對人慷慨,甚至有時到了家人認為並不合理的地步。不過,田慶先仍然受到父親精神的感染,「父親對家人、親戚、朋友重視,我要繼續他的這種精神。」■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