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首度合作讚姜文有想法有追求 何冀平:成功劇本能令百姓有共鳴

2018-08-31
■《邪不壓正》編劇何冀平■《邪不壓正》編劇何冀平

內地暑期檔大戲連場,目前為止《我不是藥神》(以下簡稱《藥神》)總票房逾30億元,姜文執導的《邪不壓正》5.83億元,目前內地電影票房以億計,香港的電影票房仍舊以百萬計,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比起其他電影,《邪不壓正》票房雖然不算勁,但作為香港編劇的何冀平,對參與創作的作品收幾億票房的感覺還是很爽的哩,「當然,作品多人看,創作動力也更大!」《邪不壓正》將於9月6日在香港上映,希望多些人去欣賞,但始終目前香港電影市場太弱,難抱大希望。作為編劇,她重視作品的口碑多於其他。首次和姜文合作,稱讚他從演員到當導演都很成功!■採訪:焯羚 梁敏義

何冀平和姜文,兩人都曾在中央戲劇學院就讀,何冀平是戲文系,姜文是表演系,同期在校的時間有兩年。雖然他們在學校時沒有什麼接觸,但後來姜文看過何冀平編劇的話劇《德齡與慈禧》和《甲子園》都很喜歡,而且他們都在北京長大,因此姜文打算將張北海的小說《俠隱》改編拍成電影(即《邪不壓正》),便想到要找何冀平作編劇。 何冀平透露,這次和姜文合作從2013年開始談,用了三年的時間作資料搜集工作。她也曾看過姜文之前不同的作品,對他非常欣賞,尤其是《鬼子來了》,作為編劇的她亦感到非常激動,認為拍得非常好。

劇本創作捕捉導演訴求

即使彼此有很多共識,但為姜文做編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着多年電影創作經驗的何冀平笑言:「我常把拍電影比喻成一場戰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劇本先行是必然的。姜文是三軍司令,我則是先行官,負責寫前三稿,之後他現場會修改。」

對這次合作,何冀平表示很愉快,她說:「姜文非常重視劇本,他想法多,時時變化,但他很尊重編劇,待人真誠。和他談劇本,不沉悶,很有意思。我會摸索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會非常注意他的取向。因為最後要我來執筆,所以我要把他的訴求、他喜歡的東西,容納到電影裡面來。不僅是姜文,在合作創作中,我都會捕捉每一位導演的訴求。」

這是姜文導演的第六部作品,也是他的「民國三部曲」的終章。有評論指《邪不壓正》是姜文寫給老北京的一封情書,影片在美術、攝影上下足功夫,在雲南實景搭建了四萬平方米的屋頂世界,無論是搭景、服裝,甚至到群眾演員的選角,姜文都極為考究,依然延續着其高審美風格:畫面精緻,彷彿穿越回到老北平。

何冀平看到《邪不壓正》成片,也很感動:「眼見文字轉化為影像、真人、實景、實物,如同夢境成真,這就是寫電影劇本對我的吸引。那連串的美妙影像:青磚房頂、如空中飛鳥的俠客,大雪、火車、正陽門、鐘鼓樓、打鬥、執着、清麗、風情、俠義、兇殘......我是過來人,也不免激動。」當知道票房過五億更加開心,首次同姜文合作算有交待,是一個好好的開始。

有人認為,姜文就像一個對電影癡迷又敢於創新的孩子;也有觀眾認為,如此強烈的個人風格,成也是這份自我,敗也是這份自我。在名編劇眼中,姜文從演員步向導演又是否成功?第一次與姜文合作,何冀平感覺到姜文是一個很有想法、有追求,和在電影鏡頭運用非常有感覺的好導演,而從一個演員轉為一個導演亦是非常成功的,「成為導演需要對鏡頭有敏感度、懂得剪接、對人生有所領悟、對時事的掌握都需要全面,才可以做好。」

藉《藥神》重思創作尺度

內地電影市場現在已非常厲害,同期上演的那套《藥神》總票房逾30億元,何冀平表示自己亦看過,電影講的是老百姓生活上的故事,引起廣泛共鳴。一個內地的新一代導演可以拍出這麼有水準的電影,證明中國電影業是有人才、有能力的。她感覺很興奮也很安慰。她更預計,《藥神》有機會在外國獲獎,因為這齣電影較像近期在海外奪獎的印度和伊朗電影,相信若該片海外參與角逐獎項一定得獎。

同時,這齣電影對中國業界都帶來刺激的作用。她坦言,電影說社會現象的事,主題帶評判成分,批判性內容「大膽」甚至有點「踩界」,是內地電影未曾試過,而現實是影片大賣,證明群眾喜歡看,連一些很久沒有入戲院看電影習慣的年長觀眾也去觀看,造就了如此強勁的票房。正因如此,現在不少創作人都在思考《藥神》是否已反映了內地寫實題材電影的創作尺度。

作為一個電影編劇,她希望可寫一些貼近民生揭示社會問題和現象的劇本,可以透過電影嘲諷現實題材的手法,傳遞正能量和正確的價值觀。目前對電影題材的創作尺度仍未有清晰而統一的標準,若《藥神》成為先例,大家就心裡有底線,將來便可拍攝更多關於老百姓的故事,始終電影有人喜歡看才有傳遞訊息的效果。目前中國內地電影的巨大市場,對荷里活電影人的影響愈來愈大,以往拍西片時只把中國演員安排作衰人或負面角色,而現在就會把中國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從中可以看出,電影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有助於中國文化走向國際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