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冀平目前在中國編劇界影響力身價排名第三,因她涉獵到電影、電視劇、話劇非常全面。既是名編劇家,又是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全國委員,何冀平經常參與文學藝術交流討論,也為大學生做講座,接近群眾,了解到文化創作者和觀眾的心聲。她仍很努力創作,作為擅長寫民國題材的創作人,她也希望創作上寫些反映新時代,貼近現實的社會問題,令民眾有共鳴的劇本。
勸年輕編劇眼光放遠些
內地影視市場蓬勃,為編劇提供好的生存、成長的土壤,現在內地編劇市場興旺,編劇很吃香,待遇很不錯,新入行寫一集可以叫價兩至三萬元,很容易成名,令到很多年輕人、電影學院、編劇系的學生都有興趣入行,卻較為急功近利,開口就講錢。
何冀平忠告年輕編劇不應該眼光太短淺,追求一片成名,發財致富。作為年輕新人,最珍貴的是機會,而不是金錢,用心寫個好的劇本,是一生的榮譽及立足在這圈子的關鍵。要打好基礎,透過觀察及閱讀來吸收養分。當編劇又要高度集中精神、對事物要有觸角、要有高的敏感度,要有些許天分,例如走在街上見到一些人或事都對腦部有啟發。當編劇其實很辛苦,需要思想高度集中寫作,有時要跟場,少些體力都不行。
香港編劇視野比較廣闊
何冀平小時候有着獨特的成長經歷,父輩們是海外背景,曾使她的童年歲月非常孤獨:「我那時候穿的衣服是父親從海外寄來的,身邊的孩子們都覺得我不一樣,他們從家長嘴裡也知道我家裡的情況,把我排斥出他們的範圍,所以我小時候很孤獨,這些會在小孩的心裡造成一種隔膜。他們不跟我玩,沒辦法,我就自己在家裡看書,看畫,自己跟自己玩,自己哄自己玩,這些都與後來的創作有關聯。」
何冀平至今對戲曲亦非常着迷,喜歡看戲,看昆曲劇本,這些都影響着她的創作風格。她直言在香港生活三十年,令她在觀念上有轉變,自然反映在作品風格上也有所改變。「香港因中西文化交匯,影視話劇方面的人才基礎好,視野廣闊,是內地人缺少的,香港編劇寫出來的作品與內地人有很大分別,有着獨特的優勢。」她說。